专业:设计史与设计理论
作品名:《西方设计师角色转向:从威廉·莫里斯到埃隆·马斯克》
作者:张翔宇
指导教师:苏欣
创作年份:2022年
【论文摘要】:本文拟以“西方设计师角色转向:从威廉·莫里斯到埃隆·马斯克”为题,是对设计史中的经典著作从不同角度切入的致敬和补充。与佩式著作有所不同的是,笔者绝非从风格学角度切入对设计师角色转向问题进行论述,而是将攫取成功的典型设计师案例,融于不同时代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当时科技、材料、艺术、社会、人文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考量,找出设计师解决时代主要矛盾的方式方法及对设计师角色概念的发展补充,对典型设计师角色的成功转向及其影响进行客观还原及深度论述。为未来设计师更好地了解职业发展历程,置身于设计师生态环境下,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向定位,提供切实意义上的参考。从精英艺术工匠到为大众服务的设计师开始,继续阐述设计师在商业系统中的职业化,进而探讨设计师与科技化及工程学的结合,而后提出设计师为时代文化及情感符号代言,最后以信息化时代技术背景下的设计师转向为结尾。通过这五个章节的回顾,涵盖了从威廉·莫里斯到埃隆·马斯克期间设计师角色转向的成功案例及影响设计师角色发生转向的社会条件等综合因素,并对未来设计师角色的责任、职能、工作方式、设计理念的转变及趋势进行展望。
图3莫里斯
图4马斯克
图5罗威
图6拉姆斯
图7索特萨斯
专业:艺术哲学
作品名:《康定斯基抽象艺术中的“人性化”与“去人性化”探究》
作者:张筱宛
指导教师:杨波
创作年份:2022年
【论文摘要】:康定斯基是西方抽象主义艺术的开山鼻祖,也是抽象艺术理论的重要阐释者,他对整个20世纪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建构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康定斯基抽象艺术运用非具象的元素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有目的地激荡人类灵魂。作为“去人性化”的现代艺术中的重要艺术流派,抽象艺术追求精神的绘画,不再关注自然的物象,使绘画重新回归到艺术本身。但不可否认的是,抽象艺术即使切断艺术和自然的联系,其人性化的内核依旧无法磨灭。本文以奥尔特加的“去人性化”概念为基石,从“人性化”与“去人性化”两个方面对艺术的发展进行探析。首先对西方艺术史进行梳理,从古希腊时期到20世纪,绵延2000多年的西方艺术从“人性化”向“去人性化”进行转变,表现为从具象艺术到抽象艺术的发展历程,并在这个转变中,阐释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的内在精神。其次,从奥尔特加的“去人性化”概念出发,阐释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的多重意蕴,以康定斯基的《点·线·面》为例,探讨了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的艺术语言的多元可塑性。最后总结了“人性化”和“去人性化”对抽象艺术和现代艺术的价值及影响。
专业:艺术文化学
作品名:《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数字化敦煌艺术研究》
作者:傅婉婷
指导老师:杨慧
创作年份:2022年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寻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之外,不断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和跃升,对艺术形态和审美趣味等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变化和提升。作为数字技术与敦煌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数字化敦煌艺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向大众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与普及,它的出现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跃至另一崭新维度。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的美学理论,它将读者置于接受过程中的主要地位,肯定接受者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相对而言,数字化敦煌艺术是一种以观众为重心的艺术,而接受美学也肯定了接受者在艺术活动和艺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鉴于二者的相通性,故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期使人们更为全面地认识数字化敦煌艺术,促进数字化敦煌艺术的持续发展。
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对数字化敦煌艺术和接受美学进行简要阐述,探析数字化敦煌艺术是什么及其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简述接受美学的学术起源、核心理论及其意义,并论述接受美学与数字化敦煌艺术的关联性。第二章将数字化敦煌艺术文本置于接受美学视域下进行考察,对多元开放式的数字化敦煌艺术文本进行了阐述,以《又见敦煌》为艺术文本案例,运用召唤结构理论分别从文本主题、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三个层面对此文本进行分析。第三章对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数字化敦煌艺术接受进行探讨,对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以及数字化敦煌艺术的接受特点进行逐一地论述分析。第四章主要研究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数字化敦煌艺术创作,关注到艺术创作中隐含读者的重要存在及其影响,并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探寻数字化敦煌艺术的创作策略。
专业:当代艺术思潮与艺术理论研究
作品名:《坎普趣味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李晨
指导教师:吴晶琦
创作年份:2022年
【论文摘要】:坎普趣味,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其特征表现为非自然、非本来、通过技巧所得的诱惑性与戏剧性、近似喜剧的讽刺与幽默,以及价值的一律性,可以用来概括某些用浮夸、造作、华丽、戏剧化的形式以及戏谑的、玩笑性的语言来展现严肃内涵的艺术类型。作为人类审美实践的静态成果,坎普趣味的审美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当代艺术的大语境下,许多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中都有它的影子。本文将当代艺术语境之下所存在的坎普趣味做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门类的当代艺术作品的罗列与横向对比,从美学、艺术学和社会学等多种角度来分析这一审美范畴,探讨坎普趣味对当代艺术而言存在怎样的影响和发展价值,并为进一步认识当代艺术提供理论借鉴。文章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等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并从三个视角总结归纳了学界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第一章,主要对坎普趣味做出了界定,将其归类为审美范畴,并梳理了其从兴起到流变的过程,探讨坎普趣味是如何从小众群体出发渗透到多个不同的圈层,如何建立起自身的独特审美立场,又如何在消费时代走向低迷。第三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分为三章,首先主要从外在形式、内在气质、审美意蕴、社会内涵四个角度总结了坎普趣味的特征;随后对当代艺术进行了界定,以此为依据从深、浅两层次出发对当代艺术中蕴含着坎普趣味的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读;最后,对坎普趣味进行反思,明确其受众,分析它为当代艺术带来了怎样的审美价值,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辩证的批判。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语部分,重点归纳了坎普趣味给当代艺术造成的影响,最后为文章中仍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
专业:艺术文化学
作品名:《中国当代艺术的自然生态意识研究(1990年至今)》
作者:周艳
指导教师:杨慧
创作年份:2022年
【论文摘要】:近年来,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日益严重,生态问题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探讨成为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本选题立足于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文化语境,以中国当代艺术的自然生态意识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意识视角切入,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相关作品展开分析,归纳出自然生态意识在艺术主题、表现形式、展示媒材三方面的具体呈现,并探讨自然生态意识对当代艺术创作与接受的影响。文章正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生态意识与自然生态意识的内涵;从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分析自然生态意识发展的原因,自然生态危机的反思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构成了自然生态意识生成的时代背景,对传统文化中生态意识的继承与当代生态美学理论的深化构成了自然生态意识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二章论述了自然生态意识在艺术主题上的表达,主要归纳为三方面:纯真生态——对自然意象的描绘;生态忧虑——对现实问题的反思;生态理想——对诗意栖居的向往。第三章将自然生态意识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概括为:以开放多元的艺术形态为载体的生态意识具象化,综合绘画、雕塑、影像、行为、装置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公共空间展出,注重欣赏者的参与、体验和互动,展现生态人文关怀;延伸时间长度,倾向动态的发展过程,关注自然事物的生命周期和变化。第四章从自然生态意识在艺术媒材的呈现方面进行分析,包括三方面:原生态材料,节约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营造和谐情景,关联自然环境,适应人文环境;利用现代科技建构生态理想,创意展现自然生态之美,彰显生态气韵。第五章主要从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两方面探讨自然生态意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在自然生态意识的影响下,形成生态艺术创作思潮,生态思维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创作观念;审美观念向生态审美转变,艺术接受的教化效应凸显。
专业:中外美术交流史
作品名:《冈仓天心中国美术观的再认识》
作者:贾博然
指导教师:宋玉成
创作年份:2022年
【论文摘要】:日本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为我们拓展本土文化研究提供了思想资源。其中冈仓天心便是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本文通过对冈仓天心撰写的中国美术史方面的文章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应的观点。冈仓天心对中国美术进行了相应的总结——从中国不同朝代和时期论述美术特点,将中国的美术大致分为三种:秦汉之前的美术、宋以后的美术、以及其个人最为推崇的盛唐时期的美术。在评价中国美术的特点时,其中有两个观点有些偏颇:一是儒教限制了中国美术的发展,二是明清时期的艺术是取前人之糟粕。冈仓天心的大部分中国美术观都为人所认同,在当时那个年代,冈仓天心对于中国美术的研究成果,确实对丰富学术多样性和借鉴性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然而,时间过去近百年,冈仓天心的研究已淡出中国美术史研究视线。故而,重新检索其研究思路和研究资料,对于冈仓天心所认为的“中国”美术,很少有人站出来指出其中的问题。他的观点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学术界。因此,本文将对其研究思路进行详细论述,通过对当时的日本美术现状介绍,以及冈仓天心对不同美术的价值取舍,对冈仓天心的观点进行剖析,进而探究其产生这两个偏颇观点的原因,并希望能给当下学术界提供一些补充意见。
专业:艺术管理
作品名:《吉林东丰农民画市场化研究》
作者:李丙传
指导教师:孙薇
创作年份:2022年
【论文摘要】:吉林东丰农民画起源于南屯基镇,其艺术风格既具深厚的满汉交融的关东文化底蕴,充分借鉴萨满剪纸、灶台画、彩棚画、炕琴画、农村壁画等绘画艺术元素,同时又融国外现代美术构成元素于一身,是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本文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吉林东丰农民画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有关吉林东丰农民画近三十年来的文献资料基础上,通过田野考察、社区访谈、文献查阅、对比研究法等方式,重点从美术学、市场学的视角对吉林省东丰农民画市场化问题进行探究,以厘清近年来吉林东丰农民画艺术发展由盛到衰的原因,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首先,文章从吉林东丰农民画的历史沿革、农民画概念入手,对吉林东丰农民画的语言形式特点、审美观念特征等与其他绘画门类的区别进行探究,进而概括出吉林东丰农民画在市场化过程中所存在的营销人才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定位过于宽泛以及农民画衍生品市场法律意识薄弱等诸多问题;其次,针对吉林东丰农民画市场化所产生的效益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吉林东丰政府和社会各层面从农民画市场化推进中从“建链、强链、固链、延链”等环节取得的有益经验;最后,文章针对当前吉林东丰农民画在市场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吉林东丰农民画直面市场的发展策略、吉林东丰农民画柔性生产策略、吉林东丰农民画保护工程的改进措施。
专业:绘画美学理论研究
作品名:《<郊园十二景图>画意研究》
作者:李如意
指导教师:苏畅
创作年份:2022年
【论文摘要】:中国画中的形式没有单独存在的,画面中的形式都有其意义。如果仅从作品外向观角度考察,容易将绘画作品视为单纯的社会、经济、文化表现物,而忽视作品本身所承载的技法、结构和风格传统。仅从作品内向观角度考察容易将形式只看作是风格演变的结果而忽视形式变化中所蕴含的外在意义。形式背后意义的涵盖要放置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作品受众以及画家自身等角度考察,这种综合考察才能实现绘画作品画意的整体涵盖。《郊园十二景图》为晚明画家沈士充创作的一套园林册页,作为明末松江地区云间画派的代表画家沈士充有明确的师承关系,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云间画派特点。《郊园十二景图》承载沈士充创作风格的同时画面具体形式表现也受到了来自于晚明社会、哲学、园林设计理念、观者身份和画家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影响。本文将《郊园十二景图》的画意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师承传统、题材主题传统以及观者与画家互动传统。一为师承传统:首先是沈士充的绘画师承,通过考察沈士充的社会关系探究其师承脉络以及绘画创作风格;其次是通过《郊园十二景图》的画面分析考察画面具体的物像表现以及其中的意境表现。二为题材主题传统:通过与《郊园小景图》的比较考察沈士充与陈廉创作关注点的不同,通过将画面表现与晚明社会结合考察晚明社会、哲学思想、创作理念等对《郊园十二景图》画意的影响。考察《郊园十二景图》在明末园林艺术转折期的表现,探讨晚明园林创作理念对画意的影响,通过取景角度、构图方式与社会情境结合探讨《郊园十二景图》的创新性。三为观者与画家互动传统,绘画的画意受到来自观者和画家意识等多方面的影响,通过观者交游方式、文人理想以及画家自身角度探讨《郊园十二景图》中蕴含的画意。
专业:艺术市场与管理
作品名:《中国自然生态主题艺术展览研究》
作者:马勤清
指导教师:李林
创作年份:2022年
【论文摘要】:作为中国自然生态主题艺术展览的参展主体,中国自然生态题材艺术的形成原因与发展面貌是多元的,本研究分别从中西方文化视角,全球和中国的社会视角梳理了中国自然生态题材艺术的形成背景,以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索出中国自然生态题材艺术的呈现方式与发展过程。“自然生态”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的关键词之一,体现在策展人对展览主题的选择之中。2010年以来,中国自然生态主题艺术展览呈现出势如破竹之势,本研究以其策展人学术水平与展览媒体宣发频率为依据,按照时间脉络,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展览案例集中分析,对其类型、特点和整体趋势进行剖析,以探索中国自然生态主题艺术展览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从展览主题、布展过程和展览互动三个维度观察反思,中国自然生态主题艺术展览存在着诸多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本研究围绕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出发点的对应路径进行展望,从展览主题设定的方法与观念、展览实现过程、展览互动机制的角度出发,选取国内外优秀展览为参照,试图探索中国自然生态主题艺术展览良性发展的有效方法,以期从多个维度客观地构建起国内自然生态艺术主题展览的价值标准。
专业:艺术哲学
作品名:《后现代主义哲学背景下装置艺术探究》
作者:石佳玉
指导教师:杨波
创作年份:2022年
【论文摘要】:本文以后现代主义哲学为论证背景,系统深入的探究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背景下的装置艺术。消费文化盛行的今天,装置艺术以多样化的面貌呈现在观者面前,深受大众喜爱。文章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对后现代主义哲学与装置艺术进行整体概述;其次,探究后现代主义哲学背景下装置艺术的作品体制。这一部分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系统论述了在后现代主义哲学背景下装置艺术的存在机制、表达方式以及艺术特征;最后,文章对装置艺术对艺术、哲学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反思。文章采用艺术史与美学史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于后现代主义哲学与装置艺术而言都具有积极作用。
专业:人体造型艺术研究
作品名:《18-19世纪西方人体解剖插画研究》
作者:宋丹彤
指导教师:陆国斌
创作年份:2022年
【论文摘要】:本文以18-19世纪西方人体解剖插画作为研究对象。这个时期出现的人体解剖插画,其作用是辅助医学研究,和满足解剖教学。看似“客观现实”的人体解剖插画并不是完全地临摹自然状态下的人体,而是在脑中形成的解剖图像。通过手绘制在纸面上,其最终则是被加工和选择后的形象。人体解剖插画是艺术与科学融合的一个典型事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科学研究价值。它们可大致分为色彩应用、直接展示、借用隐意、戏剧展现四种表现形式。透过这些表现形式来探析艺术家和解剖学家的绘画理念,从而寻找人体解剖插画的发展历程。
文章从方法论的角度,通过普遍性研究、预见性研究、严格理论表达和统计理论表达去寻求主客观界定的方法。目的是寻求主观与客观对人体解剖插画绘制产生的影响及以后的发展方向。人体解剖插画会因为学科的分类,出现刻意强调学科差异的局面,导致人体解剖插画的表达存在局限性。即使是以系统科学分析和解剖实验原则为基础,绘制的严谨医学人体解剖插画,其背后的艺术力量也不容忽视。重新审视人体解剖插画,促进多学科融合,发掘解剖的内在潜力及人体解剖插画的未来发展前景,从而推动人体解剖学科的发展,同时希望主观性方面的内容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学习。
专业:艺术管理
作品名:《艺术IP产生与发展研究》
作者:孙璐
指导教师:孙薇
创作年份:2022年
【论文摘要】:IP (Intellectual property)是一个法律术语,是知识产权的简称,指人们依法对自己的特定智力成果、商誉和其他特定相关客体等享有的权利。近些年,IP不断衍生发展,成为涉及多个行业、具有超级影响力的商业范畴。作为艺术与法律的结合体,艺术IP以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被艺术行业所关注。通过对艺术IP的打造与发展,艺术机构及艺术从业者可实现艺术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掘与转化,提升社会影响力的同时进行全产业发展并获取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以艺术学理论及法学中的知识产权法作为依托,综合运用经济学、营销学及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采取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及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以艺术IP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索其产生与发展的问题。本文通过溯源IP衍生、拓展与转化过程,结合法律、经济、科技、社会等背景因素,探究艺术IP的产生历程。在此基础上,对艺术IP在博物馆、艺术家、艺术展览及艺术作品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做了探讨。与此同时,分析总结了艺术IP在塑造意识薄弱、法律界限不清晰、运营方式单一、资金风险巨大及人才缺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艺术IP内容建设、相关法律规范、经营与传播方式创新、筹资与其使用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角度对艺术IP的建设路径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专业:艺术市场管理
作品名:《辽宁省博物馆艺术教育探索与实践研究》
作者:张帅
指导教师:李林
创作年份:2022年
【论文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人民缓和这一矛盾,包括博物馆线上教育。全球博物馆数字化活动需求增加,并因疫情的来袭而加速了数字化活动的发展进程,我国博物馆教育借助互联网新媒介设计研发了多种线上教育活动形式,既为观众提供了馆藏资源线上查询服务,又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在线学习的观众提供了从爱国主题到民众美育推广的独具特色的博物馆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观众无法到现场参观、学习的遗憾。本文选择辽宁省博物馆(后文简称“辽博”,标题和展览名称仍为全称)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考察、采访,收集网上教育活动资料,梳理并探讨辽博现有教育活动的优势与线上教育活动目前存在的问题,得出适合辽博甚至我国其他博物馆线上艺术教育活动的创新模式与发展建议,以“文化强国”为目的,更好地服务现有观众和引导“潜在观众”参与学习,进一步补充学校教育,引导成人学习与终身教育,提升辽博主流文化的网络吸引力、认知度与认同度,提高公共教育质量,提升大众文化生活质量,发挥并完善博物馆公共教育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专业:艺术管理
作品名:《我国艺术品线上营销模式研究》
作者:张颖超
指导教师:孙薇
创作年份:2022年
【论文摘要】:艺术品线上营销是从传统的艺术市场衍生出来的,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已有的实体交易往虚拟空间延伸,使艺术品可以在线上进行展示、分享、买卖、拍卖等艺术相关活动。经济的稳定和繁荣是艺术品线上营销的前提,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给艺术品线上营销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新冠疫情的爆发,也成为了艺术品线上营销的催化剂。纵观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运行规律,艺术品的线上营销是大势所趋,它既是当下又是未来。因此对艺术品线上营销模式的研究很有必要也极具价值。本文在互联网语境下,结合艺术市场特性和发展规律,依据传播学、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与实践,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以艺术品线上营销模式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我国艺术品线上营销的相关问题。首先从艺术品线上市场的整体大环境入手,找到艺术品线上营销的背景和影响因素,同时深入我国艺术品线上市场内部,总结当前我国艺术品线上营销业态的现状,从而分析出当前我国艺术品线上营销的总体特征。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出我国艺术品线上营销从连接到互动再到结网的点线面全链路传播机制。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并结合网络营销的手段和优势,探索出我国当前艺术品线上营销的最优策略。最后,总结出我国当前艺术品线上营销在品牌建设、经营策略、市场监管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和未来展望。艺术品线上营销前景广阔,如何抓住机遇,形成良性的发展是艺术品经营者急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优秀营销案例,创新性地将直播策略、DTC-用户直达策略等具有互联网特性的营销策略应用于我国艺术品的线上营销,为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