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术家专题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艺术家简介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艺术家简介>>正文
艺术家简介
塑刀寄激情 文论载思道——雕塑家陈绳正先生
2020-12-30 15:45 党委宣传部 

为进一步传承鲁艺精神,发扬鲁艺艺术为人民思想,我们推出鲁美艺术家专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我们继续推出中国画家王义胜、中国画家刘东瀛、油画家祝福新、雕塑家陈绳正、工艺美术家和兰石、美术理论家马文启等六位艺术家。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鲁艺精神是伟大的,他们所创造的非凡业绩是突出的,让我们以他们的精神为榜样,为学院凝心聚力,开拓进取,进一步推动“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雕塑家陈绳正先生


参加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门前《庆丰收组雕》等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大型公共雕塑创作,为诸多城市留下时代的记忆;塑刀下的十余座铁人主题的雕塑,记录下大庆英模王进喜的创业历程和奋战拼搏的豪情;几十万字“雕塑与建筑”的论述和雕塑自身语言的文论阐释,评述了古今中外雕塑艺术,阐释其承载方式和呈现形态。陈绳正先生被雕塑界公认为学者型雕塑家,雕塑寄情,文论载道。时至今日,手中的塑刀仍旧堆塑、细琢,在雕塑艺术创作中求索,在雕塑理论建构中探研。


城市雕塑民族化、多元化的创作心路


2009年,《庆丰收组雕》(全国农业展览馆群像)、《胜利向前》(沈阳中山广场大型群像)、《丰功伟绩组雕》(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工程)荣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陈绳正先生是这些大型城市公共艺术创作的亲历者、实践者。从上世纪50年代始,60多年来,除教学实践外,他的几十件城市雕塑创作分别建于辽宁、北京、黑龙江、吉林、甘肃、新疆、陕西、山西、内蒙古、山东、福建以及日本等地,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从学习借鉴,逐步走向民族化、本土化,呈现多元、多样且展现时代风采的发展历程。


1952年陈绳正先生从上海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雕塑系,1956年留校任教。1958年11月,威斯尼斯wns888入口雕塑系师生奔赴北京,参加迎接国庆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的雕塑创作。短短9个月时间,创作完成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门前的大型雕塑《庆丰收组雕》,高8米的群雕将命题创作“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这样一则极尽全面且原本孤立的人物,以高头大马、击鼓、打钹为引领,将政治图解式的主题融入到庆祝丰收,喜庆欢愉的游行行列中。作品形象生动,厚重饱满,气势雄浑,寓意深远,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永恒记忆。陈绳正先生创作的是其中两个真实质朴的植树造林的人物形象,身披夹袄的北方老农和肩扛锄头的少年,其体态挺拔轻盈,动作舒展,展现出那个火红年代振奋人心的豪情和神态。这组雕塑在1959年10——12月出版的中共中央理论杂志《红旗》第19至24期用作封面连续刊发;1960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每周发行的“新闻简报”作为片头,群雕很快被全国人民所认同。“雕塑的创作人员是凭着他们对农民兄弟的敬重与热爱来表现中国人民中这个最大的群体的。他们是怀着感恩之心来为农民创作的,……记住这个雕塑,就会记住一段历史;记住我们的雕塑家,也会理解他们所走过的一段心路历程。”此次参加国家大型公共艺术创作,在实践中磨练,在探索中成长,为他日后的艺术探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庆丰收组雕——植树少年和老人》,混凝土,1959年,立于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门前


1967——1970年,陈绳正先生参加创作沈阳中山广场大型群像《胜利向前》。毛泽东塑像和基座周围的58个人物形象,以现实主义手段融合象征语汇,将新民主主义时期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加以表述。“这是国内以雕塑形象概括和诠释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现代革命历史风云的首次尝试。……所完成的毛泽东像和大型群像在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雕塑园地中的突出地位是不可动摇的。”50年来,经历半个世纪的洗礼,雕塑的时代特征、主题阐释以及整体气势的把握和作品的完整性等方面,都堪称是那一时代之典范。“应当说,从社会主义美学的尺度来衡量,这一雕塑在艺术上是相当成功的,尤其是在当时的那种特殊历史条件下,整体布局的处理和人物性格的刻划能做到如此的完美协调,确实是不容易的。”陈绳正先生在回忆参加此次雕塑创作时深有感触地说道:创作过程长达三年,今天令雕塑家难忘的是无法忘却的合作精神,了不起的实干精神。威斯尼斯wns888入口这支在雕塑界号称东北虎的创作团队,敢想敢干,全身心地追求艺术上的高质量,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怕反复拆改,艺术家的付出值得肯定。雕塑家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创作了一大批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有震撼力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大型室外雕塑,整体气势以及大刀阔斧和深入塑造细部相结合的处理手段是必须具备的。陈绳正先生创作其中的青纱帐中的民兵、扛犁杖的农民、持报纸的炼钢工人等形象。那尊脚踏敌军坦克履带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形象,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叙事,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勃发英姿。


《胜利向前——农民、民兵、志愿军战士(局部)》,环氧玻璃钢,1970年,立于沈阳市中山广场


时隔36年,陈绳正先生作为主创,于2006年为丹东市鸭绿江断桥北端创作了高5米,宽12米的大型青铜雕塑《为了和平》。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遥想当年千百万志愿军战士出国作战,在空前惨烈的战斗中前仆后继,甚至献出了生命。数十万将士英灵,长眠在异国他乡。“把他们的形象永远铭刻在史册上,作为一个雕塑家,这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也是我酝酿了数十载的夙愿。”雕塑选取和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这个历史瞬间,以摆满桥面的横列构图和更为集中的典型化处理手段,将彭德怀司令员和首批入朝的将领、著名烈士和英雄的形象统一在一起。26个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以旌旗飞舞、声势浩大的挺进行列,营造出志愿军出征的排山倒海的气势。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主次有序,和谐统一,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作品是为国内现存唯一的抗美援朝战争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鸭绿江断桥的北端这个特定环境设计和布置的。面对被炸断的大桥和滔滔江水,看到千疮百孔的钢梁残骸,顿时产生了穿越时空的现场感,仿佛置身于七十年前26万将士默默奔赴疆场的那个濛濛雨夜。作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的标志性宏伟作品,“在精心塑造,认真刻划和反复修改中,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和雕塑家的使命,将一座优秀的纪念碑雕塑奉献给百万志愿军将士,奉献给伟大的时代,奉献给民族和祖国的历史。”



《为了和平》,铸铜,2006年,立于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断桥北端


1977年威斯尼斯wns888入口雕塑系九位教师参加了北京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工程《丰功伟绩组雕》创作,陈绳正先生参加南门外的群像创作。时间紧,任务重,但鲁美雕塑家有着丰富的创作大型城市公共雕塑的实践经验,并带着那股“实干”的劲头,为这项创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陈绳正先生在几十年的大型公共艺术创作中,关注不同城市的文化、历史与文脉,努力并将时代的记忆刻录留存。山东省青岛市东海路《诸子百家图》浮雕,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则图式呈现。高5米,宽14米的石灰岩浮雕以孔子儒学为主体,塑造了孔子乘车周游列国;老子抱膝沉思;墨子扛锄而行;荀子刚正大气;庄子仰坐遐想;公孙龙谈辩姿容……形象简洁,生动传神。作品借鉴了汉画像石减地浮雕的表现形式,同时又融合了现代浮雕的手段。与易振瀛先生创作的孔子师生像组合,圆雕、浮雕互补,写实、装饰并用,雕塑与环境相呼应,古代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这也是陈绳正先生尝试多种风格探索的一次展示。


《诸子百家图》,石灰岩,1997年,立于山东省青岛市东海路


立于辽宁省鞍山市市府广场的《力量》、沈阳市体育中心的《五洲情》、抚顺市将军桥头的《夸父逐日》、开原市火车站前的《开原》、沈大高速公路井泉服务区的《钢铁的旋律》、新疆石河子市中心广场《清泉》、福州市晋安河畔《生命》、吉林省延吉市人民公园的《长白仙女》群像、丹东市虎山长城的象征性、寓意性的《虎踞龙蟠》等城市公共雕塑,注重主题阐释和民族化、个性化尝试和探索雕塑语言的多样化。正如雕塑家田金铎先生所述:“作为一个雕塑家,他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为各地创作了许多座城市雕塑,在主题、环境、尺度、造型、材质……多方面都取得了完整协调的好效果。”


《虎踞龙蟠》,花岗岩,2005年,立于辽宁省丹东市虎山长城


大型公共雕塑印记时代,又将时代特质浓缩。纪念碑式的思想内涵由鲜活生动的形象予以传承。这也是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门前群像和沈阳中山广场大型群像深受民众喜爱的基点。而人物形象又是由叙事性加以构图设计安排的。以代表某个群体或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典型人物揭示出主题内涵,深化主题思想。因此,人物的塑造就不仅仅停留在叙事的层面,艺术家必然会孜孜以求深层次的刻划,创造出震撼心灵的形象,如鼓手、聚宝盆姑娘、植树老人、采茶少女、冲锋连长、老船工、女游击队长、老赤卫队员、红小鬼……


在特定的文化场域,如鸭绿江断桥大型青铜群像《为了和平》以时间为定格,同时又把不同时空的人物、事件浓缩到一起,既有叙事性质,又具象征意义。这些叙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有着经验的借鉴,也赋予了纪念碑性雕塑的当代价值。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讴歌英雄、刻录历史、提升公民的民族自信和国家意识,正是雕塑家的责任和使命。


激情来自对时代的感悟


《铁人王进喜头像》是陈绳正先生最为钟爱的一件作品,这件高35厘米的青铜雕塑也是有据可考的创作时间最早的一尊铁人雕像。随后十几座铁人雕像也是他一生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0年1月,为了创作沈阳中山广场群像其中的两名石油工人形象,陈绳正先生等一行三人前往大庆油田。在大庆东风接待站的一间干打垒里,他们与铁人王进喜进行了短暂的交谈,铁人形象和苦干的豪情深深地印记在他的心里。铁人去世后不久,陈绳正先生带着对铁人的追思和一个始终无法割舍的心愿再度前往大庆,他几次住到钻井队,在冰天雪地的风寒中到井上体验生活,“铁人这样一个形象,始终对我印象非常深刻,这就是一种奋斗的精神,而且是一种拼搏,可以说是拼命的精神。所以在这样的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我又酝酿再要单独给他做一个肖像。”《铁人王进喜头像》初稿于1973年在大庆创作完成,仅用四天时间一气呵成,是陈绳正先生饱含深切怀念之情的心像写照。头像淳朴自然,面部表情刚毅,双眉紧皱、铁骨铮铮。“他那件雕像虽然是生活化的东西,但是你看他斜戴的那个帽子是随意地戴上,他不是正冠危坐,他是生活中随意把帽子拿起来戴上了就干活去了,生活化。但是他又不完全是生活的直接写照,你看他的眼神,他的面部肌肉的那种力度,眼神那种深邃,他里面透露出艺术家对王进喜的一种理解,我觉得那件作品是形神兼备,是他真思卓然的一件作品。”


《铁人王进喜头像》,铸铜,1973年


这是一段经典的解说词:“一尊雕像,两段深情,因敬仰而诞生,因怀念而传世,精神的力量往往就在最纯粹的感动中,得以传承。”随后近50年的时间里,各类铁人形象成为陈绳正先生艺术创作的一大主题。


1991年11月15日在铁人逝世21周年之际,陈绳正先生(与易振瀛、余东江合作)为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创作完成了雕塑《铁人王进喜》。作为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单体花岗岩人物雕像,高6.50米的雕塑展现的是铁人身穿羊皮袄,手握刹把的形象。作为雕塑家,他把铁人作为钻工的劳动形象,工作的瞬间塑成民众心中的一个定格。他是把对铁人的深切理解和怀念融入到石雕中,使雕塑生动传神,且赋予一种磅礴的力量。这件作品被誉为“油城名片”,在大庆拍摄的纪录片《崇高的追寻——铁人雕像背后的故事》中这样评述:“是铁人的经典形象,可以说也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人格化的形象,最能代表铁人精神,铁人风范,铁人品格。”雕塑家给一块普通的巨石赋予了生命与灵魂,“雕像不言,却力达四方。”


2007年5月21日,70吨重的花岗岩雕塑由旧馆搬迁至新馆,搬迁小组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精心安排布置,在“不允许有一丝损坏”的前提下,完成了搬迁和重新安置等工作。更为感动地是在搬迁的14公里路程上,50多名干部群众怀着对铁人的敬仰和崇拜步行三个小时全程护送。一件雕塑能带起如此巨大的能量,能引发如此至诚的情感,实为难能可贵,雕塑家也为此深感欣慰。今天,人们前往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北广场上耸立着巨大的铁人形象,正如陈绳正先生所言:“观众从很远,也是从远方慢慢走近来,在一个很长的视距当中,能够充分地来欣赏铁人正面的体量的这种浑厚的感觉,饱满的感觉。”


《铁人王进喜》,花岗岩,1991年,立于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门前


1974年为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王进喜和石油工人大会战的作品。陈绳正先生与庞乃轩、张秉田、高宝田合作完成的《创业年代》,雕塑展现的是石油工人齐心协力运钻机,喊号子的情景。1205队的钻机在当时没有吊车,汽车也不足的情况下,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人拉肩扛,把60多吨重的钻机运到井场。王进喜说:“我们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人拉肩扛中喊号子,吼出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的困难也不怕”的诗句。雕塑浓缩了这一史实,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叙述着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铁人王进喜战天斗地的革命豪情。


与张秉田先生合作的《荒原》表现铁人与两名石油工人苦学“两论”,为石油工人指明方向的生活化情景。面对重重困难,特别是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石油部机关党委做出《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王进喜组织职工学“两论”。他说:“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没有油是最大的矛盾。” 作品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工作生活,铁人王进喜右手持书,左手指向前方,在学习中找到了方向,进而也在奋战中屡建奇功。


1992年,与易振瀛先生合作完成的玉门市油城公园的铜像《铁人王进喜》,刻划了另一个侧面的铁人形象,不是在钻台上叱咤风云,而是一个身披老羊皮袄,手持管钳正要去上班,平凡、朴实、亲切、自然的普通劳动者。


2004年为西安石油大学创作花岗岩雕塑《铁人王进喜》,高2.6米的雕塑矗立在校园铁人广场中央,今天这里早已成为全校师生的精神圣地。铁人手持刹把的形象作为“大庆精神办学,铁人精神育人”的载体,也让步入校园的学生从这座雕像开始体会石油精神,了解石油文化。多年来,学校的党日活动、重大节日多在这里举行。一件雕塑以其特有的价值和精神的力量激励着莘莘学子,对石油文化、铁人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有其特殊的意义。


立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花岗岩雕塑《王进喜读书像》是2012年创作完成的。王进喜虽然没有高学历,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高4.20米,重40吨的作品雕刻了铁人看书学习的情景。雕塑以写实性和象征性相结合的手段,以兼工带写的大刀阔斧的表现手法,展现了铁人王进喜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印记着“掌握知识,科学求实”的铁人品格。作品主题鲜明,形象刚性硬朗,布置在研究院的特定环境中,在环境、空间、尺度、材质等方面精心策划,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王进喜读书像》,花岗岩,2012年,立于北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塑造人物肖像,写实、写真是其前提,特别是对民众熟知的英模,在充斥着各类新闻、图片报道的“读图”时代,在“像”的基础上对其精神气质的捕捉与把握,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提炼与升华。陈绳正先生塑造的铁人王进喜,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特定语意,那股“苦干”、“实干”的劲头,那种“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坚定信念在嘴角、眉间展露。他将写实艺术赋予当代价值,以对铁人精神的再现和审美形态的提升,感动民众。公共艺术理论中的大众接受,观者由外部表象出发,由“像”介入,进而深层次的认知、思考,这种感动是刻骨铭心的,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典的实践经验。如今《铁人王进喜头像》仍然被陈绳正先生视作珍宝,随后创作了十余座铁人主题的雕塑,而每一件作品似乎都有这尊铜铸头像的影子,铁人在井场,铁人在读书……每一件作品都饱含着对一位英雄的敬畏,是精神和信仰的坚守。


忠于时代,忠于自身的感受,投身于时代的激流中。这也正是鲁美雕塑家赖于安身立命,成长发展之魂——鲁艺精神。


雕塑理论的拓展与思考


陈绳正先生是雕塑界公认的“学者型”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盛杨先生在为陈绳正先生的专著《雕塑与建筑》撰写的序言中写到:“陈绳正先生是我国雕塑家行列中少有的、最为关注理论研究的一位。……作者文笔朴素,毫无做作、玄虚的词句,深入浅出,一语了白。也看得出这是懂得石性、铁性、铜性、木性、土性,操过凿痕、斧痕、钻痕、刀痕、手痕,品知泥味、火味、铸味、锻味、磨味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在行、切中、适度的文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雕塑建设迅猛发展,但我国雕塑家对城市雕塑艺术还缺少相应的观念认知和学识修养,特别是缺少相关的创作经验,城市雕塑所涉猎环境问题、大众接受层面等也有待系统化的深入探讨。陈绳正先生撰写的《建筑与雕塑》和《城市雕塑艺术》两部著作的出版,有如带来一场雨露滋润,打开了我国业界关注公共艺术,以此提高我国城市雕塑创作思想内涵和艺术质量的一扇认知的大门。


1984年陈绳正先生在国务院举办的大中城市市长学习班讲授《城市雕塑与精神文明建设》,为城市管理者们普及了有关城市雕塑的多方面基础知识,也多次为各城市有关部门举办讲座。为了普及建筑与雕塑知识,1992年出版了《建筑与雕塑》,列举160多幅彩色照片,围绕建筑与雕塑的历史渊源、建筑雕塑的特点和类型、建筑和环境艺术、建筑雕塑的设计程序等六个议题,深入浅出地评述了雕塑在中外建筑史上的显著地位。不仅给人启迪,而且对城市建设也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也有助于提高建筑师,城市管理干部的艺术修养。


《城市雕塑艺术》1998年出版,全书图文并茂,语言简明平实。从城市雕塑的历史发展,城市雕塑的社会效应和美学功能入手,论及城市雕塑的审美特点,城市雕塑的类型品种,城市雕塑的构思、构图和艺术处理。同时,就城市雕塑的位置选择,尺度、材质运用以及城市雕塑的基座,城市雕塑的环境布置十个论题加以分析和论述。在世纪之交,1999年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的专题演讲《城市雕塑·世纪回眸》,以百年来诸多具体实例阐述和分析了世界城市雕塑艺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内在动因。


雕塑与建筑的交织是美术史上的独特篇章,在各民族、各地区都有两者吸引交织的经典,然而这方面的理论探讨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几十年来,陈绳正先生一直关注这个课题。早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进修,曾翻译《城市建筑中的纪念碑》一书,作为雕塑系教师的研究资料。“经过了50多年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亲眼看过了古埃及、古印度、吴哥、欧洲和我国等许多撼人心灵的雕塑与建筑作品之后,我更感到有必要对这些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从这个方面切入,予以更深入的分析。无可置疑,几千年来积累的这些艺术经验将极大地帮助我们在新世纪中的艺术实践。”2015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雕塑与建筑》,并不是一部雕塑与建筑的详尽编年史的著作,而是以一个实践工作者的视角,从自然、地域、民族、宗教、政治、社会、人文等诸多方面考察、对比,撷取典型作品,对其特定手法所获得的艺术效果和内在规律加以宏观论述和综合性剖析。该书同样图文并茂,同时书中每一幅图片都有一段独到的解析:


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卡比托里广场:“他根据骑马像的尺度来设计两侧建筑物的比例;骑马像重新占领了广场中心,统率了广场空间;大理石铺装的美丽地面巩固和突出了骑马像的地位,在建筑史上已经成为经典。”


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广场:“被复制成青铜的大卫像孤立地竖立在空中,失去了背景的支持。材质变为深色,使雕像显得很瘦弱。由此可见,雕塑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龙门石窟奉先寺左侧天王和力士:“看似不当的比例,是为了当年在近距离从下往上看的效果。”


四川乐山凌云山大佛:“大佛比例适当,仪态从容。头、颈、手等处皆从属于整体大的体面,尤其是从环境角度分析,是极成功的。”


这些解读是懂得石性、铜性,操过凿痕、斧痕实践者的认知和评述,是雕塑理论的拓延和升华。几十年的实践与思考,多次到一些遗址实地观察,才以这种创新方式将古今中外“雕塑与建筑”相互交织的共生关系,以及内因、外象的深入纵横比较呈现给读者。


陈绳正先生在学术上关注雕塑与建筑、雕塑建筑与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其学术论著大多从这方面落笔。雕塑创作构思也十分重视雕塑、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可以说,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相辅相成,在他几十件雕塑创作中可感知深厚的学养和质朴的情怀,作品饱含着艺术家的直感和学者的思考;他所撰写的专著和论文也以独特的视角启迪着研究者和实践者。


2001年出版的《威斯尼斯wns888入口雕塑50年》,陈绳正先生撰写了《弄潮在时代的激流中——半个世纪岁月回眸》,梳理了雕塑系50年在东北黑土地上“刻印下的点点历史足迹”,也期望在多元化的发展中保持民族和地域的“根”,用这把钥匙去开启世界艺术的大门,不辱历史使命,锐意进取,去创造、去迎接中华民族雕塑艺术的复兴和辉煌。


今天,新世纪也已走过20年,我们同先生一道阔步前行,为时代塑像,为时代立传。


执笔人 | 威斯尼斯wns888入口人文学院  王红


人物简介



陈绳正,威斯尼斯wns888入口雕塑系教授、 东北大学兼职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1935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52年从上海育才中学毕业,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雕塑系,1956年毕业留校任教,1984——1993年任威斯尼斯wns888入口雕塑系副主任。在雕塑创作上,1959年参与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门前群像创作(合作) 、1970年参与沈阳中山广场大型群像创作(合作)、1973年创作《铁人王进喜头像》、1977年参与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南门外群像创作(合作)、1978年创作群像《地雷战》,并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1991年创作《铁人王进喜》头像并参加全国美展,另有多个雕塑建于国内外各地。出版《建筑与雕塑》(1993年)、《城市雕塑艺术》(1998年)、《雕塑与建筑》(2015年)等多部专著。


关闭窗口

备案序号:辽ICP备17006107号-2    本网站由威斯尼斯wns888入口信息网络中心维护

Copyright By lumei.edu.cn 2002-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我们: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