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术家专题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艺术家简介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艺术家简介>>正文
艺术家简介
积基树本,仪范艺苑 ——工艺美术家、教育家刘树仪
2020-01-03 14:32 党委宣传部 


刘树仪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前东北鲁艺培养的最早一批图案、染织的专业人才,也是学院设立全科后培养出的第一批留校任教教师。从进入鲁美学习、工作、生活至今,风风雨雨70年,刘树仪先生亲历了鲁艺到鲁美的历史沿革与光辉历程,参与了鲁美染织专业到染服专业的建设成长,同时也见证了新中国染织工艺的起步发展以及中国染织服装行业的兴盛。刘树仪先生上延续传承鲁艺传统精神和传统图案的审美、技法,与同事们开创了当时学界和行业认可的教学模式,是威斯尼斯wns888入口染织专业基础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者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工艺美术家、画家和教育家。



一、才调秀出,学养深厚


刘树仪先生从小喜爱绘画,经常临摹古典画作。1948年,她考入长白师范学院,并于1949年3月转入鲁艺美术部学习。初到鲁艺,日子艰苦,但刘树仪先生却被鲁艺这支革命宣传队伍的热情和干劲儿所感染,她更加坚定自己的革命理想,积极要求进步,只要有宣传活动她无不主动报名参加。当时,她创作了一幅名为《为完成农业生产任务而奋斗》的宣传画,该作品后来被选中作为庆解放活动的作品,由新华书店印刷出版并悬挂在新华书店的橱窗展览,展现出刘树仪先生良好的艺术悟性和审美天赋,并且鼓舞着她后来的创作和学习。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辽宁各地举行庆祝活动,刘树仪先生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开国大典庆祝活动,写标语,画宣传画。


《为完成农业生产任务而奋斗》



1950年,刘树仪先生被分入美术部的图案班,她先后师从傅新华、李万成先生以及乌密风、周绍淼和李桢泰等几位先生学习图案,先生们学养深厚,或有家学渊源,或有留学背景,理论造诣高深,金针度人。据刘树仪先生回忆,当时他们为学生们开设了基础图案、工艺概论等课程,除了进行图案创作中线条与构图的基本训练外,结合学院“一专多能”的倡议,先生们的讲授广泛涉及到家具设计、染织布艺设计、生活器皿设计、图表和装饰画设计,展览会场的装饰和布置,丰富的内容开阔了刘树仪先生和同学们的视野。与此同时,学院还安排了解剖、透视等美术技法课程以及文化理论基础课,丰富的课程设置、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为她日后的创作和教学打下了特别坚实的基础。


二、积基树本,传承精神


毕业后,刘树仪先生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授课之余,她辛苦探索,坚持创作。她的作品积基树本,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底蕴,隐秀俊逸,妙丽传神;同时又赋予古典纹样现代意味,几何图形高度概括凝练,简单不失情态,彰显一种内在精神之美。


《我的家乡》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刘树仪先生和工艺系多名师生接受了上级政府的任务,赴北京参与十大建筑(北京火车站、农业展览馆)的装饰设计工作。此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展示出建国十周年中国人民所取得的经济文化建设成就,更是中国室内装饰设计史的初步探索与初步实践,这项任务的成果后来受到了辽宁省政府的表扬。1960年,刘树仪先生又与工艺系师生一起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辽宁休息厅的设计工作,她设计的白玉兰图案地毯,素净质朴,格调清新高雅,广受好评。


《双鱼》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刘树仪先生同乌密风、周绍淼等几位先生一起远赴敦煌莫高窟考察,后又随同染织教研组赴贵州丹寨和西双版纳等地考察少数民族蜡染图案。年过半百的刘树仪先生凭借对绘画的热爱,不断探索多种美术图案形式,在纤维艺术、手绘艺术、蜡染、织物等图案设计领域有许多新颖的实践和建树。她不仅从敦煌这样的古代艺术宝库中汲取营养,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她设计的毛织壁挂作品《腾飞》《鸟语》由中国文委对外展览公司选入《中国壁挂艺术展》赴国外展出,受到国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腾飞》还选入了《中国高等美术院校设计作品集》。1990年镶嵌壁画《双鱼》由北京全国工艺美术院系师生作品展选为优秀作品。


《腾飞》


刘树仪先生的作品立足传统纹样,汲取古代文化精髓,继承古代美学精神,同时又深谙图案变奏规律,造型灵动,注重装饰语言表述。《腾飞》中的龙是传统吉祥图案,但刘树仪先生能于统一中求变化。龙头在上,龙身由抽象的几何矩形与半圆形交叠,取飞龙升天、扶摇直上之意,静中有动。龙爪均齐对称、秩序规整又富于变化,曲线设计打破平衡,有拨云御风的飒飒之感,动静相宜。她认为图案装饰语言应注重“简练、单纯,程式、秩序,变异、趣味,寓意、象征,材质、表现,整体、适应”,全面概括了图案设计技法要义,突出了装饰语言与绘画的差异,将图案装饰设计提高到与绘画、建筑等美术门类一样的高度。


“物我融一”是刘树仪先生在创作中所强调装饰图案的,提倡从自然客观物象中吸收创作灵感,重视对“丰富多彩的形体美感,有条理的秩序美感,优美的线条律动美感,崇高的直线庄严美感,均齐、平衡两种不同的安定美感,以及生命力旺盛的生机美感等”的提炼,使之与作者的主观世界交融成新的境界,从而焕发出卓越的艺术感染力。她主张将物质对象的精神内涵从形象实体中超拔出来,对其进行审美价值的转换,这需要激发审美主体的思考与再创造,只有“形之于心,才能形之于手”。


《葡萄熟了》


刘树仪先生的图案设计创作还彰显出鲁艺精神,即始终坚持文艺创作的大众原则,坚持艺术创作要为人民、为社会服务。她深入考察生活、扎根人民,真诚地书写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讴歌人民的生活理想。她的壁挂《葡萄熟了》人物造型优美舒展,动作生动传神,情感喜悦真挚,传递出一种积极生活、乐观向上的观感。当时,吉祥鸟、孔雀和花卉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图案,常出现在毛巾、被面、地毯等日用品上。刘树仪先生创作的这类纹样工整严谨,既传统又不落俗套,变化丰富、魅力无穷,广泛适应人民的审美需要和生活需求。同时,她每年都受邀参加省纺织局举办的选样会,与其他专家一起投票选出优秀的样本。这些样本往往被一同参会的、来自辽宁各地的多家轻工业生产单位直接采纳使用,或作为来年生产的重要参考依据,如当时的熊岳印染厂,丹东丝织厂和沈阳地毯厂就是她经常实践的单位。这是刘树仪先生对解放初期东北轻工业发展的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刘树仪先生仍旧不忘初心,坚持为人民而艺术的创作原则,根据新时代的审美变化适时调整,将丰富的现代元素和工艺发展的新材料、新特点相结合,创作出展现新时代风貌的作品。


三、桃李无言,仪范艺苑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刘树仪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三尺讲坛辛勤耕耘,为艺术教育事业默默奋斗了一生。她教书育人,无私奉献,辛苦探索,德高望重。


新中国成立初期,她所教授的《基础图案》课程是当时工艺系的基础课,适用性很强,但全国艺术院校的图案课程却没有适应时代情况的现成教材。刘树仪先生孜孜以求,总结经验汇成讲稿,全部使用“范画”教学。从经营位置、起笔运势再到上色皆示范清晰、步骤详实,质量上乘,这提升了鲁美基础图案的教育水平,为鲁美工艺学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百合花》


刘树仪先生秉承鲁艺传统,注重实践。她带领学生赴辽宁各轻工业生产单位培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四十年时间里,她为东北乃至全国的染织工艺和装饰设计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特别是恢复高考后77级和78级的两届学生尤其出色。据先生讲,她教过这两届学生很多人留校任教,成为鲁美精神薪火相传的接力人,他们才调秀出、成就斐然,是各自所在学科的翘楚。同时,刘树仪先生和同事们还承担着当时学院对工艺生产单位人员进行培训的工作,这些人也成为了当时东北轻工业生产的中坚力量。


《昙花永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刘树仪先生与乌密风先生及同事组成近十人的团队,代表鲁美一同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院校教学座谈会,来自中央工艺以及云南、杭州、上海等多地的艺术院校对鲁美工艺系图案设计“写生”教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当时各地的工艺图案教学还延续着临摹和理解古代纹样的传统路径,但鲁美在此基础上重视写生、变化,使学生的观察力得到训练和培养。写生并非简单的摹写,而是强调“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遵循图案设计法则,使图案造型变化更加灵秀动人。在带领学生写生的过程中,刘树仪先生积存了不少花卉水粉水彩作品,如《昙花永现》《壑谷幽兰》《白百合》和《丁香》等,作品多次获奖,并被编入《名家花鸟艺术》与《名家静物艺术》画集。这些花秀丽多姿,逞娇呈美,清纯典雅,焕发出别样的生命情态,突显出她体悟自然,寄情于物,“度物象而取真”的创作特色。


《壑谷幽兰》


《景洪三月》


2008年,学院授予刘树仪先生“鲁迅艺术教育奖”,以表彰先生的贡献。老院长宋惠民先生评价说:“在工艺美术教学体系的建构,工艺美术系的组建,深化工艺美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完成有关工艺美术的重大社会任务以及重要的科研项目,刘树仪教授都起到了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刘树仪先生一生淡漠名利,清静自守,对待创作和教学一片赤诚,是为人师者的楷模和典范。青山不老,作为鲁艺精神的践行者、传承者和时代的见证者,刘树仪先生像一片隽永的光亮,仪范艺苑,指引后辈将鲁艺精神永远传扬。


关闭窗口

备案序号:辽ICP备17006107号-2    本网站由威斯尼斯wns888入口信息网络中心维护

Copyright By lumei.edu.cn 2002-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我们: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