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历史回顾  美术作品展  设计作品展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历史回顾>>正文
历史回顾
历史时刻——栉风沐雨 鲁艺在东北
2022-05-19 14:14  

 

提起东北鲁艺这段学习生活,一个曾流浪在街头刚满十四岁的孩子,不但上了大学而且在他十八岁时,拿着鲁艺第一号文凭毕了业,成了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毕业生。

每当回想起培育我们的鲁艺,思念、欣慰之情油然而生,悠悠岁月、往事长久地在心中回荡。四十年过去了,白发已上双鬓,心绪自然汇入追忆的长河,回航到走向生活、步入社会的起点,沿着清晰可辨的足迹,捕捉那消逝的时代琴声,寻找那些值得珍惜的东西。

 



——摘自

《可辨的足迹 消逝的琴声——东北鲁艺学习生活散记》

路坦 1988年






东北鲁艺






图片    

1949年,东北鲁艺






告别延安 挺进东北



你们去东北,那里形势紧张,是必争之地。现在还是敌强我弱。我们要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你们这次去东北的任务是争取青年,办大学。你们这次去,冰天雪地,可能有害病的,还可能有牺牲的。

遇到问题要分析,一个西瓜可以切为两半,一半叫困难,一半叫光明。

刚才我说过东北是必争之地,事不宜迟,说走就走,我们的“飞机”就是两只腿。


——毛泽东






随着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国共两党的矛盾再次凸现出来。面对国内政治斗争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和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部署。为争夺东北,中共中央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做了充分准备,要求文化教育要更好地配合、服务于根据地的建设,包括派出大批文艺干部赴东北。鲁艺完成在延安的使命后,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告别延安,挺进东北。






东北鲁艺

(1946—1953)






1945年9月2日,第一支鲁艺东北文工团由舒群、沙蒙、田方、王大化、刘炽、公木、严文井、于蓝、华君武、朱丹等44人组成的东北文艺工作团从延安出发,成为鲁艺最先进入东北解放区的一支文艺队伍。11月2日抵达沈阳,随即在辽宁开展文艺宣传,次年北上黑龙江。11月间,党中央决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迁离延安,向东北挺进,开展工作,继续办学。于是11月15日鲁艺剩余人员大多随延大迁校队伍前往东北,由周扬同志率领,鲁艺部分由沙可夫负责带队。迁校队伍肩负重任,踏上征程。

离延前夕,毛泽东、周恩来先后接见并做临别赠言。




图片

从延安鲁艺到威斯尼斯wns888入口迁校图




队伍行至河北怀来县时,因战场形势发生突变,去路受阻,党中央指示迁校队伍折返张家口待命,与华北联大汇合。




图片
图片

延安鲁艺赴东北途经张家口时部分同志合影




1946年春天,鲁艺第二支东北文工团包含部分新增人员共50多人,因周扬同志奉命留下组建华北联大,鲁艺迁校队伍由吕骥、张庚同志率领继续向东北进发,经过长途跋涉,大队绕道荒无人烟的内蒙草原,经张北、承德、赤峰、林西、林东、白城子辗转至北满齐齐哈尔,于6月末到达哈尔滨。

当时延安鲁艺师生抵达东北,其中鲁艺美术部的师生有:王曼硕、沃渣、古元、张仃、华君武、张望、夏风、石泊夫、陈凡、施展等。鲁艺迁校队伍到达哈尔滨后,演出了歌剧《白毛女》,其后又演出了《黄河大合唱》等节目,轰动全市,引起了很大反响,激起了广大群众对封建势力的无比仇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图片

1946年,鲁艺抵达哈尔滨市,在大光明电影院首次演出歌剧《白毛女》

图片

1946年夏,鲁艺到达哈尔滨,举办鲁迅艺术文学院展览会

图片

1946年9月,东北大学鲁艺学院在佳木斯市开学时,赶排舞蹈《胜利舞》

图片

1946年,鲁艺美术系在佳木斯师生配合土改,进行宣传(自左到右:李林、吴戈、杨力、刘兰、张望)




1946年9月,因国共和谈破裂,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形势突变,鲁艺奉命从哈尔滨迁到佳木斯,并入东北大学复校办学,全称为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院长为萧军,副院长为吕骥、张庚,内设文学、音乐、戏剧、美术四个系及艺术研究室等机构,同时,东大鲁艺在佳木斯招收新生52名,这是继延安鲁艺招收的第七届学员。延安鲁艺在东北开始恢复建制,落地扎根。

1946年12月,为了配合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的需要,东北局宣传部对鲁艺提出,要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院形式,暂时改为以艺术创作演出实践为主要活动方式,先后组建了五个工作团,即牡丹江鲁艺文工团(东北鲁迅文艺工作团一团)、合江鲁艺文工团(东北鲁迅文艺工作团二团)、松江鲁艺文工团(东北鲁迅文艺工作团三团)、东北鲁迅文艺工作团四团、东北音乐工作团。

1947年4月,在牡丹江省鲁迅文艺工作团正式成立,通称鲁艺一团。一团设有美术组,组长沃渣,组员蓬静茹、李行素。5月,在佳木斯合江省鲁迅文艺工作团成立,通称鲁艺二团,王曼硕任美术组组长,组员富穹、张步、吴戈、佟骏等。同月原哈尔滨工作小组撤销,松江省鲁迅文艺工作团在哈尔滨成立,通称鲁艺三团,古元任美术组组长。7月下旬,鲁艺三个文工团中部分人员组成鲁艺四团,赴南满开展工作,张望和夏风担任四团的美术工作,组员有佟骏、肖慧、陈雪岩。同时组建音乐工作团。




图片

1947年1月,鲁艺戏剧系、音乐系组成宣传队,在佳木斯市街头演出《打花鼓》

图片

1947年初,鲁艺一团在农村演出秧歌剧《李二小参军》

图片

1947年,鲁艺一团在牡丹江农村演出秧歌剧《两个胡子》

图片

1947年,鲁艺一团在农村演出秧歌剧《干活好》

图片

鲁艺二团在佳木斯街头演出花鼓戏《新旧光景》(男:孟希非;女:王雅琪)

图片

1948年,鲁艺三团于哈尔滨演出歌剧《火》

图片

1947年12月,鲁艺四团在通化演出秧歌剧《收割》

图片

1948年,鲁艺四团美术组在辽宁瓦房店举办美术展览(左起肖慧、陈雪岩、佟骏、李予、夏风)

图片

1948年9月,鲁艺四团在安东(今丹东)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全东北解放了,鲁艺师生全部集中于沈阳,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的决定,12月于沈阳正式复校,定名为“鲁迅文艺学院”(于1949年9月,改称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直属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和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领导。校址在原清华街(现为和平大街),学院领导人:院长先后为吕骥、塞克,副院长先后为张庚、王曼硕。院以下设美术、音乐、戏剧三个部及实验剧团、音乐工作团。

至此,各文工团完成了自己的光荣使命,重新集结归一,继承延安鲁艺的传统,又走上了革命文艺的办学之路。1948年12月于沈阳、哈尔滨等地招收了鲁艺第八届学员,这也是延安鲁艺复校后首批入校的学员。学院总计为二百九十六人,其中美术部招收七十人。美术部于1949年春又由吉林东北大学美术系及原长白师范学院美术系合并过来学生三十余人,总计学员百余人。




图片

1947年春,鲁艺一团在牡丹江市合影

图片

1948年夏,鲁艺二团全体团员在佳木斯市小红楼团址门前合影

图片

1947年夏,鲁艺三团在哈尔滨市红军街1号团部门前合影

图片

1948年9月,鲁艺四团全体在安东(今丹东)市团部的小楼前合影




1950年9月至1952年10月东北鲁艺曾一度迁往哈尔滨市,1952年9月新校舍于沈阳南湖(今威斯尼斯wns888入口所在地)建成,学院又迁回沈阳。




图片

1948年鲁艺复校时,同学们亲自动手制作校牌

图片

1948年9月,鲁艺四团团务委员合影(前排左起:夏风、陈紫、张庚、张望、丁鸣;后排左起:郝汝惠、胡零)

图片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鲁迅文艺学院在沈阳恢复办学。上图为清华街(今和平大街)校址。下图:鲁迅文艺学院在沈阳复校时登在《东北日报》上的招生简章和启事

图片

1949年7月,鞍山第一次文代会奖给《鞍钢画报》奖旗一面(左起:常寅生、关超、陈尊三、张世中、周皎)

图片

1949年,美术部部分学员合影(右侧前坐者为金克俭老师)

图片

1949年,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美术部师生抬着巨幅宣传画在中山广场游行

图片

1949年,美术部女同学在校门前合影

图片

1949年7月,在鞍钢总工会三楼平台杨角、张晓非与《鞍钢画报》全体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起:崔明钦、张修竹、张世中、周皎、张晓非、常寅生;后排左起:关超、陈尊三、杨角)

图片

1950年,美术部雕塑工作室(左起:张佛仙、李克勤、关竞、女模特)

图片

1950年,刘树仪为大型歌剧《星星之火》画海报

图片

1950年8月1日建军节,美术部师生抬着绘制的伟人像在游行队伍中

图片

1951年,沈阳新校舍建设中

图片

1952年,张晓非与美术部女同学合影

图片

1952年,美术部师生在哈尔滨市太阳岛野餐欢送毕业同学

图片

1952年深秋,雕塑系部分师生在朝鲜战场体验生活

图片

1952年,哈尔滨鲁艺剧场隆重举行东北鲁艺美术部首届本科生毕业典礼,图为副院长王曼硕同志在毕业典礼大会上致辞

图片

路坦在接受鲁艺美术部领导颁发的第1号毕业证书

图片

1952年,美术部首届绘画系毕业生在美术部白楼前与张晓非和万今声老师合影





东北鲁艺是当年东北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吸引着国内众多著名文学艺术家前来交流访谈。

东北鲁艺美术部的干部和教师大多是在东北革命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美术工作者,但其认同与贯彻的美术制度与组织形式、美术理念、美术教育观念、美术创作思想等都源自延安。东北鲁艺美术部作为延安鲁艺美术部的后裔,是其在1949年至1952年东北革命建设中的演化,东北鲁艺整合了延安鲁艺不同时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予以传承并发展,是作为实用性大学的延安鲁艺到正规高等艺术院校东北美术专科学校的过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推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图片

1949年2月,鲁迅夫人许广平赴北平途经沈阳,与鲁艺全体师生合影(中排左起:张庚、吕骥、海婴、许广平)

图片

1949年2月,郭沫若、丁玲赴北平途经沈阳,与鲁艺全体师生合影(前排左起:张庚、丁玲、郭沫若、吕骥)

图片

1949年,文代大会东北参观团在美术部雕塑室参观






东北美专






图片

1953年,东北美术专科学校






1953年,东北鲁艺改变了综合艺术办学的形式,在东北鲁艺美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东北美专。东北美术专科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兼收并蓄,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入手,夯实基础,依规治校,努力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东北美术专科学校

(1953—1958)






1952年3月7日,经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批准,东北鲁艺各部设教务长、研究室、系等,杨角改任教务长,张晓非改任美术研究室主任,张望改任图案系主任,其他岗位干部没有变动。  

1953年2月9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分解为东北人民艺术剧院、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东北音乐专科学校。1953年3月,东北美术专科学校正式成立。

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为基础开始独立建制,开启了正规的大学教育。东北美专是由中央文化部和东北人民行政委员会文化局领导的高等美术院校,1953年6月由中央高教部颁发了校印。招生以东北地区为重点,全国分配。校长为杨角,副校长为张晓非,教务长为张望。下设:绘画系,系主任万金声;雕塑系,系主任刘荣夫;工艺系,系主任乌密风;美术创作室主任张晓非(兼);图书馆主任李浴,副主任林端正。另设东北美专附属中学,校长由教务长张望兼,副校长傅鑫华、曲宝中。

鲁艺美术部扩建为东北美术专科学校,是美术部独立办学、不断前进、走向规范化的必然结果。东北美术专科学校的成立,标志着随着国家进入经济建设时期,艺术教育事业上的新发展,它是我院正规化建设的创业期。




图片

沈阳市南湖修建的新校舍

图片

1954年,绘画系三年级学生在室外人物写生

图片

1955年1月15日,苏联功勋艺术家来学校讲学后与张望、杨角、陈日新、张晓非等合影

图片

1956年,杨角校长及教师与日本来访人员合影

图片

1956年,毕业生和校领导及教师合影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艰难的美术教学条件和匮乏的教学资源情况下,苏联的教育教学模式无疑是中国美术教育的甘露。鲁艺人坚持艺术为民、西为中用,深度挖掘苏式教学体系与中国美术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可能性,立足本土,吸收长处,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符合国情的美术教育方式。

五十年代,是学院创业的关键时期,学院领导坚定地实现了教学上科学管理,向正规化艺术学院的转变。在步入正规化学院办学阶段的东北美专,不断调整与完善教育教学体制机制,积极与国家政策、号召相适应。学院着眼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积极争取出国交流名额和机会,吸纳艺术留学人员扩充师资,在威斯尼斯wns888入口教师的艺术履历中,就有很多苏联、东欧、日本的影子,他们借鉴、吸收外国的艺术思想与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与学术体系建设中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苏、德、日的影响下,结合实际,博采众长,构建了系统、严谨、包容、复合型的治学体系,逐渐形成了能够更好地为党和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鲜明艺术特色与教学主张。

另一方面学院有力地克服了散漫无计划的“游击”习惯,逐步地建立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长远的规划。当时学院已建成八千平米的主楼(办公、宿舍、部分教室),另建成二千八百余平米的教室,一千六百余平米的雕塑、绘画的工作室等等。多次派专家、教授去北京、上海等地,一方面为学院引荐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一方面为图书馆和教务方面购置图书、资料、教具,收藏珍贵文物、名家真迹等等。当时图书馆已由原美术部资料阅览室最初的几千本画册发展到藏书二万五千七百余册。建有书库(专业书籍、文学书籍)、阅览室、文物陈列室、资料室等。还备有一套德国进口的大型幻灯设备,辅助教学活动。

学院开辟了新的专业,如绘画方面增设了国画、油画、版画专业。工艺系设置了染织、装潢、木工造型专业。国画教学,除原有的人物画家王盛烈之外,又先后从北京聘来花鸟画、山水画、工笔人物画教师:赵梦朱、钟质夫、季观之、晏少翔、郭西河等老先生。版画方面从旅大地区请来了著名版画家朱鸣冈,同原有的青年版画家路坦一起很快建成了当时全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石版画工作室。油画方面聘请了著名老画家乌叔养先生来校,与原来的油画家万金声、李寿如、赵福天等共同任教。全院的素描教研组由万金声任组长,创作教研组由朱鸣冈任组长。

东北美专创作上的成就,也比较突出,它的特点是严肃的现实主义艺术追求,一方面继承延安鲁艺传统,一方面向前发展,增强反映现实、塑造人物的深度和力量。东北美专从1953年到1958年间共培养出本科毕业生二百二十三名,研究生十二名。除少数留校外,大部分分配到全国各地,成为各地区美术教育、事业单位的骨干、创业人。






艺术成就






图片

颐和园风景 王曼硕 1953年 油画

图片

在毛泽东旗帜下前进!张仃 1949年 宣传画

图片

佳木斯市郊 张望 1946 年 木刻版画

图片

沈阳南湖之冬 杨角 1956年 油画

图片

农民像 张晓非 1957年 油画

图片

四平解放战争纪念碑 刘荣夫 黄心维 王熙民 1955年 青铜雕塑

图片

建设公园 孙常非 1954年 木刻版画

图片

燕鱼 周绍淼 1956年 石版画

图片

四季海棠 乌密风 1957年 水彩画

图片

《中国美术史纲》 李浴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7年版

图片

天下无难事 朱鸣冈 1953年 套色木刻版画

图片

八女投江 王盛烈 1957年 中国画

图片

孟泰肖像 路坦 1954年 石版画

图片

兴安岭风雪 王绪阳 1957年 中国画

图片

童工 路坦 王绪阳 贲庆余 陶治安 周立 1953年 连环画

图片

我要读书 王绪阳 贲庆余 1954年 连环画

图片

农村妇女们发挥伟大的力量 为完成农业生产任务而奋斗 刘树仪 1950年 宣传画

图片

沈阳北陵风景 马文启 1956年 石版画






他们从东北鲁艺走来






忆鲁艺美术部在沈阳恢复办学

张仃

(摘录)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还是凯丰同志找我谈话,派我到沈阳参加鲁艺复校办学工作,于是王曼硕和我被调到沈阳鲁艺美术部,任正副主任(延安鲁艺时,王曼硕是系主任,我是教员)。我们接管了原辽东学院后被国民党驻军占用的一处三层小楼,作为美术部的办学校舍,离清华街校部不远,位于民生街,紧邻铁路中学。

在沈阳招收了一批学员,有王绪阳、路坦等,当时他们才十四、五岁,贲庆余是从哈尔滨考来的。还有一些学生是从长白师院和吉林东北大学合并来的。当时美术部的教员很少,有陈执中,他是铁岭人,是我在艺专时的同学,当年去延安时,他曾在食宿方面帮助过我们。还有万今声,是画油画的。搞雕塑的刘荣夫是山西人,曾在日本留过学,哈尔滨烈士纪念馆里有他塑造的《无名战士》雕像。另外还有做辅导员工作的佟骏、李行素、蓬静茹、王政媛等。

恢复办学的初始阶段,各方面条件都很差,但大家还是同心协力把楼里楼外整理一新,教室、办公室都挂上了绿底白字的门牌。校门上也挂出了用鲁迅字体刻制的“鲁艺美术部”原木板本色黑字的校牌。把一排国民党驻军用作马棚的房子改造成三大间有天窗的素描教室。在院子里平整出运动场,竖起篮球架,边角的闲地种上了蔬菜,还养了几头猪,以改善师生的伙食。

鲁艺美术部重视基本功素描的教学,人物画和雕塑创作,成就突出,全国闻名。我衷心希望鲁美学院高举鲁迅的旗帜,遵循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精神,继承发扬鲁艺的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艺术事业的发展中,多出人才,多出作品,再创佳绩。



图片

1948年8月,在哈尔滨东北画报社开社务会(右起:王曼硕、朱丹、张仃)





在鲁艺的摇篮中成长

王绪阳

(摘录)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当时我是东北第二青年(流亡)中学的学生。解放后每个人都面临着重新升学或就业的选择,寻求生计成为头等大事。一天同班好友沈应吉从街上回来说:“鲁迅文艺学院正在招生,其中有美术科,你在同学中画的最好,一定最合适”。刚刚解放的沈阳到处是各种招生布告,我虽对鲁迅文艺学院一无所知,但对美术很感兴趣,自觉考美术比其他同学有点优势和希望,而最具吸引力的条件还是供给制,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由沈应吉掏钱在马路边照了二张快像,俩人一起当天去太原街南口“鲁艺”招生处报名投考,热情接待我们的都是身穿黄军装、个个飒爽的男女青年。我自然是报考美术,而沈应吉因自己没有什么特长,就随便报考了音乐。几天后我们到清华大街鲁迅文艺学院(现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应试,美术专业试题是用铅笔画一双军用大头鞋。我虽自幼爱画但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根本不懂什么是速写、素描。周围各种年龄、各种风度、各种作画姿势和各种水平的七、八十人的考场,是我从未见过的场面。按规定四十分钟交卷,其实我二十多分钟已经画完,但不敢提前交卷,再看看旁边几张考卷之后,更增加了自信。后来,实在不懂再如何深入表现就交上去了,这就是决定我命运的试卷。口试是一位年长的老“八路”,身体明显瘦弱,但声音宽宏,态度非常可亲,他问我:“你为什么要学画?”我不加思索地回答:“我从小就非常爱画……”。后来非常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回答“为人民服务”。

入校后才知道他就是著名的抗战木刻家夏风同志。最后一项是试色盲,一位穿军装短发的小女战士指着色盲表问试,我非常自信地迅速回答完毕。原来她就是我们同班同学陈雪岩。一周之后我又和沈应吉同学一起到马路湾东北电业局大楼的红墙上看榜,我在红榜上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名字。

鲁艺是唯一东北局直属大学,全院性共同课丰富多彩,经常在东北局礼堂听领导同志的时事报告,还听到著名作家丁玲、郭沫若和许广平等人的讲话。著名翻译家戈宝权还以“带领我们游莫斯科”为题形象地介绍苏联,令大家无不神往。观摩苏联电影是重要的课程,有时连看几部直到次日天明。这种内容丰富的鲁艺大课堂教育,使我受益匪浅,影响深远。

1952年毕业留校后,我在东北美术专科学校创作室任创作员,与周立、陶治安、路坦、贲庆余合作连环画《童工》获全国少儿读物一等奖。1953至1954年与贲庆余合作连环画《我要读书》获全国首届连环画创作一等奖。1955年重画《参观苏联集体农庄》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展出。1957年为建军三十年创作中国画《兴安岭风雪》参加全军美展。1959年建国十周年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大型历史画《黄巢起义军入长安》,在美术界颇受好评。就这样逐渐使我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初具影响的青年美术工作者。我个人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都是受益于鲁艺的教导,都是鲁艺教育的成果。如今已六十年过去,虽经人生风雨、潮流时尚的变迁,但我永远不能忘记鲁艺温暖大家庭的培育,是鲁艺使我长大成人。永远不能忘记,是鲁艺精神的陶冶,给了我事业的灵魂。永远不能忘记王曼硕、夏风、张仃、杨角、张晓非、万今声等各位恩师。牢记鲁艺传统的本质,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观,这是先辈的珍贵遗产,也是现代化大业的根本基石。




图片

路坦、王绪阳、贲庆余、陶治安,在创作室讨论连环画《我要读书》的草稿




师生情结弥足珍贵

               ——记恩师朱鸣冈教授

刘德民

(摘录)


朱老师上创作课强调:“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指出,“这就是延安鲁艺传统的一个方面”,并举例说:“电影、戏剧、文学、诗歌、绘画等作品中描写的生活,其中虽然有的是历史题材,但那也都是彼一时的现实生活。所以说,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没有第二个或第三个什么其它源泉”。曾斩钉截铁地说“我很不赞同,而且反对那些‘乌托邦’、‘壳里空’、‘闭门造车’、‘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创作道路和创作上的方式方法”。“我们就是要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把我们的小课堂搬到现实生活中的大课堂里边去,去体验人民大众的生活,在和劳动人民同住一个屋、同吃一锅饭、同在一起劳动中去体验,去观察,去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盼。要首先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爱劳动、爱家乡、爱国家、爱我们党的诸多好思想。只有认认真真地当好小学生,和他们成为真心实意的朋友,才能为他们当先生。怎样当先生呢,当什么样的先生呢?那就要通过我们的作品,把工农劳动大众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新思想,集中典型地表现出来,以此来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起到激励人民、鼓舞人民和教育人民的积极促进作用。这就是起到了当先生的作用,这就是艺术的功利和功能所在,这就是现实主义艺术美的根本所在”。



图片

1953年,朱鸣冈全家合影于沈阳






这是一段峥嵘的岁月,在那个条件极为艰苦的年代,一批批东北青年,在延安鲁艺老同志的带领下,遵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努力践行党的艺术为人民的方针,响应党的号召。他们“到农村去”,“到前线去”。他们为东北的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东北的文化艺术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鲁艺在东北,从在东北恢复建院到分别组建文工团,到沈阳解放各团会师恢复办学,建立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到东北美专,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一瞬。但是,这是艰苦奋斗卓绝而不平凡的十几年,它的意义和影响是重要而深远的。他们在“大鲁艺”的熔炉里,艰苦奋斗,努力实践,他们中的许多同志,后来在各条战线上担负着重要的工作,成为许多部门的领导骨干,成为文艺战线的优秀分子,有些人成为知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戏剧家和音乐家,遍布全国各地,对发展繁荣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为新中国作出贡献。

今天,我们可以说:鲁艺已经在东北,在全国,“播种、生根、开花”。





图片

从东北鲁艺走过来的人 赵大鹏摄 2006年


第一排:朱鸣冈 李浴 陈凡 付鑫华 刘若男 吕复慧 赵福天 高天云 孙恩同

第二排:张德才 张宁 杨丕淑 刘世颖 隋宏州 马文启 富穷 王宝荣 高秀兰

第三排:竹翔飞 曲保中 刘德民 朱新华 张季增 张玉礼 简美瑛 徐景忱 刘树仪

第四排:杨润芬 杨美应 王政则 肖广发 刘世华 陈尊三 陈海涛 俞永康 全显光

第五排:边境 张瑞增 马玉琴 王绪阳 王玉琴 庞乃轩  陈雪岩 文艺 陈绳正






他们

从东北鲁艺走来

烽火硝烟中

燃烧着青春

栉风沐雨中

磨砺着意志


他们

从东北美专走来

凛冽冰天里

传播鲁艺火种

沸腾热血中

谱写艺术新章


他们

闪烁的光辉

始终照耀着

我们前行的路






【文献出处】


《鲁艺在东北美术部专辑 1946-1953》

《鲁艺在东北——东北美术部专辑》编委会 编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鲁艺美术之路(1938—1958)》

王虹 著

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们从延安走来: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建院80周年文献汇编》

李象群 主编

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从延安走来——高等美术教育70年》 (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卷) 待出版





 

 

关闭窗口

备案序号:辽ICP备17006107号-2    本网站由威斯尼斯wns888入口信息网络中心维护

Copyright By lumei.edu.cn 2002-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我们: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