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正值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为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共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党委举办了以“艺术为人民”为主题的美术创作作品展和设计服务社会作品展。两个展览通过线上举行,以此来继承鲁艺传统、传承鲁艺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奏响时代强音,用艺术的笔墨讴歌人民,以多彩的作品反映时代,以深刻的思辨引领风气,激发向上向善、同心筑梦的豪迈热情,为辽宁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展览梳理和再现《讲话》发表80年以来,威斯尼斯wns888入口的美术创作发展历程,以一流学科美术学、设计学两大学科为主,通过美术创作和设计作品反映威斯尼斯wns888入口艺术家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讴歌民族独立、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美术创作和美术设计作品成果。
在文献部分中,借助文献资料营造延安时代的历史情境,折射《讲话》的时代光辉的同时,通过文献反映1942年《讲话》发表后,几代鲁美人在《讲话》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用艺术反映历史变迁、时代生活的美术创作主流。在作品部分中,展现新时代威斯尼斯wns888入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的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在美术创作作品展中,展出包含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水彩、雕塑、摄影和影像艺术、实验艺术等美术作品,以丰富创作展现社会主义新时代美术创作的成果。在设计服务社会作品展中,以美术设计为主体,充分展现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在设计方面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艺术成果,展现工业产品、建筑艺术、染织服装、数字媒体、视觉传达、传媒动画、工艺美术设计等的设计作品。
我们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美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美术表现的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美术工作者的天职。我们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火热生活和人民群众中汲取永不枯竭的创作灵感与创作源泉。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展现为人民服务,刻画时代,记录时代,美化生活。我们要站在时代前沿,不忘育人初心,将鲁艺精神发扬光大,以创作更多、更好的美术作品,回馈社会,回馈人民。
中共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委员会
2022年5月16日
雕塑艺术学院
1938年成立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组,是今天威斯尼斯wns888入口雕塑艺术学院的源头和令人永久骄傲的精神动力。雕塑艺术学院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最早的雕塑艺术教学与创作单位,它以培养高水平的雕塑创作、教学及科研人才为主要目标。坚持社会主义的文艺思想和办学方向;坚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和鲁艺的光荣传统;坚持民族文化传统的当代融合与传承;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建立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现实主义雕塑教学体系,并且以具有东北特点的具象雕塑流派方式与面貌而著称,以整体而恢弘的艺术教学主张及对于雕塑基础造型能力的侧重为其重要的教学方向与训练手段。尤其在具象雕塑的教学、创作传统与当代艺术的国际视野紧密地结合方面,形成了富于时代特征、拓展与探索并举共进、传统优势与创新意识同构的、富于自身特色和面貌的教学团队及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内容。并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有效地体现出雕塑语言及传统造型特色在不同领域所呈现的种种优势和开放性的转化以及适应能力。立足当代艺术的语境;推动艺术与社会的相融。
为了更好地展现雕塑艺术学院雕塑的整体教学实力与竞争性,适应时代的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工作,不断调整教学机构设置,教学团队现已形成:基础部、雕塑方向与中国雕塑方向的教学格局。通过基础部及不同的教学主张与训练方式,从而形成有利于专业发展而又充满多样性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特色,以达到丰富而全面的教学面貌与追求。
同时,已建立新专业——公共艺术专业,以此更好地服务社会,完善专业的构成体系,提升办学的指向性和丰富性。
平稳、积极而又渐进式地发展模式,与时代同步的教学手段,充分地体现在所创作的作品之中。尤其在具象雕塑领域获得了众多的奖项的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力,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北京农展馆组雕《人民公社万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沈阳中山广场组雕《胜利万岁》以及近期完成的中央党校《旗帜》广场组雕、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历史博物馆《追梦》等大型的具有公共空间性质与功能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一经产生便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并继续影响着今天,而且已成为新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典范。同时,在架上雕塑及各类雕塑语言的探索方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在国内、国际的展览活动中获得奖项与好评。
威斯尼斯wns888入口雕塑艺术学院将不断地以自身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科研实力,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努力地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为公众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秉承传统优势,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步伐,努力为打造新的教学、科研亮点与面貌而积极前行。主动地尝试、探索与突破,从而形成更为饱满而完善的教学体系,实现整体实力的跨越式发展。
《东北抗日联军烈士纪念像》 张季曾、秦毓宗 石膏 1952年
《四平解放战争纪念碑》 刘荣夫、黄心维、王熙民 青铜雕塑 1955年
《哈尔滨抗洪纪念碑》 雕塑艺术学院集体创作 水泥 1958年
作品阐述:
雕塑艺术学院师生承担了《哈尔滨抗洪纪念碑》的雕塑创作,浮雕制作现场。这是首次结合社会任务进行的大规模教学实践活动,也是雕塑艺术学院第一次大规模的师生集体创作。
《人民公社万岁——全国农业展览馆广场群像之一》曲乃述、王熙民、高秀兰、吴国章、苏兆海 水泥雕塑 1959年
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评比最佳奖
《人民公社万岁——全国农业展览馆广场群像二》
李仁章、杨美应、陈绳正、田金铎、张秉田 水泥雕塑 1959年
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评比最佳奖
作品阐述:
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全国美协电调雕塑艺术学院赴京,参加首都十大建筑工程中的雕塑项目。开始承担并创作全国农业展览馆门前广场群像两座、室内门厅大浮雕块及门厅群像的工作。
1959年国庆前,以工、农、商、学、兵”和“农、林、牧、副、渔”为主题的《人民公社万岁》两座广场组雕完成,这组作品以形体结构的高度概括及装饰化的手法,呈现了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民族自豪感。
《夏露德女士像》 30cm 石膏 郑惠南 1956年
作品阐述:
以扎实而严谨的雕塑造型手法表现了女士形象的优雅与内敛。
《稻香千里》田金铎 石雕 1963年
作品阐述:
田金铎的雕塑研究班毕业作品石雕《稻香千里》,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突出代表。作品出色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美好感受,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田金铎、杨美应、高秀兰、张玉礼、陈绳正、庞乃轩、张秉田、易振瀛、贺中令、赵判吉、孙家彬、丁伟年、高宝田 树脂雕塑 1966-1970年
新中国60周年建设成就奖
作品阐述:
1967年8月,沈阳军区成立毛主席雕塑办公室雕塑组,并决定在沈阳市中心的红旗广场(后改为中山广场)兴建毛主席塑像——《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大型组雕。设计方案为:毛泽东像高为10米,加上基座总高20米,组成群像的58个人物,站像高度为3.5米。在社会剧烈动荡的大环境中,创作过程长达3年。
经过三年的创作工作,于1970年10月1日国庆节,在沈阳红旗广场完成了《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大型组雕工程。
《骨肉同胞》贺中令 木雕 1979年 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
作品阐述:
作者以木雕的形式来表现祖国人民与海外华人的骨肉之情和同胞之谊,在形式上充分利用木质材料的基本特色来完成整体作品的塑造及表达。
《爱因斯坦》 铸铜 25x30cm 杨美应 1981年
作品阐述:
以写意的手法表现了爱因斯坦的思考而又睿智的状态,作品呈现了流畅、一气呵成的视觉语言。
《思》赵判吉 高50cm 1983年 获全国少数民族美展优秀奖
作品阐述:
作品表现了朝鲜族少女凝神思索的瞬间,整体造型流畅而富于雕塑感。
《摇》李向宇 木雕 80x80x50cm 1983年
作品阐述:
以木雕的形式刻画了少数民族母与子的形象,整体作品呈现了安静祥和的气氛。
《白山魂》 贺中令 石雕 1984年 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
作品阐述:
表现的是东北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的形象。在进行构思时,作者明确了“铸魂鉴史”的创作目标,想寻找一块具有长白山意象的天然风化石料,在其中嵌入杨靖宇的遗容,寓意英雄精神将与白山同在,浩气长存。为此,作者“绕白山十数日,跋涉数百里”,多次走访杨靖宇将军牺牲地,终于在这片浸染过英雄鲜血、长眠着英雄身躯、凝聚了华夏忠魂的地方找到了理想的创作材料——一块亿万年地质运动造就的红白交杂的火山岩,犹如白雪中浸染了碧血。雕塑家因材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原始品貌美感,不仅传神地塑造了杨靖宇的遗容,更通过这种悲怆中昭示出的崇高之美,而赋予作品一种强烈的纪念碑感,使之成为自强不屈之民族性格的直观呈现。
《望北京》杨为铭 花岗石雕塑 1984年 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阐述:
通过藏族姑娘抬头远望的形象,表现出藏民向往北京,憧憬美好生活的情感。造型单纯,刀法简练,具有纯朴、丰润和装饰性的艺术风格。
《斯诺在延安》 高80cm 杨美应 1984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阐述:
以生动的塑造手法来表现了国际友人斯诺先生在延安时期的形象.整体作品传神而写意,展现了作者高超而娴熟的塑造技巧和对人物内心的准确把握.
《走向世界》 田金铎 青铜雕塑 1985年 首届全国体育美展特等奖
作品阐述:
80年代中期,田金铎的青铜作品《走向世界》,无疑是雕塑艺术学院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收获。作者选取了在世界上展露头角的女子竞走项目为素材,准确把握了切入点,扣紧了时代精神。两个不同瞬间的动作,巧妙组合成步伐有力的矫健动态,展现了节奏和韵律的魅力。作品的艺术处理敲入气氛地掌握各阶层公众审美档次的结合点,使观众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很容易认同和理解升华了的主题。作品被公认为正式改革开放了的中国形象概括和时代象征。安放在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的这件作品,连续获首届全国体育美展特等奖、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评奖最佳奖和国际奥委会“体育与艺术”奖。
《远望——叶帅》 庞乃轩 1987年 获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佳作奖
作品阐述:
运用现实主义的塑造手法,表现了叶帅坚定而充满坚强的革命意志。
《雷锋像》 庞乃轩、杨美应、赵判吉 1987年
获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评奖最佳奖
作品阐述:
表现了雷锋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及乐观而一往无前的意志。
《赵一曼》霍波洋 玻璃钢130x30x37cm 1988年
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阐述:
作者曾深入当地了解这位抗日女英雄的事迹,直接感受赵一曼的精神,并以圆润的线形,修长的身姿表现其女性特征,又以双手背后的“人”字形站立姿态和浅棕色调传达其挺拔肃穆、正义凛然的内在精神。
《晨雾》 张烽 1988年 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阐述:
作者以草原牧民形象作为表现对象,来表达劳动者的勤劳与坚毅,通过套马杆所形成的横向构图,展现了草原的辽阔与人物的宽广胸怀。
《残历碑》 贺中令 花岗岩雕塑 1991年
第二届全国城雕评比优秀奖
作品阐述:
残历碑高18米,宽30米,进深11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它以残损的台历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意在以形象的建筑,让人们牢记这一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悲惨一面。残历碑框架由混凝土筑成,花岗岩贴面,其坚固挺拔表现了东北人民坚贞不屈的英雄气节。建筑主体正面弹痕累累,喻示了日军侵华的野蛮“罪行”。同时,台历上的点点弹痕、累累白骨和冤魂的呼喊是对日寇暴行的有力控诉,技法起后人的无限联想。由于当时场地狭窄,为满族展览史料的需求,这座巨型花岗岩雕塑设计成碑馆一体,可接纳参观者的雕塑-建筑-展览综合体,更充分地发挥多方面的功能。
《边区速写》霍波洋 1992年
获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全国美展铜奖
作品阐述:
作品表现了延安时期既战斗又学习的生活工作状态,以及所展现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永恒的运转》李象群 青铜雕塑 1993年
获第三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特等奖
作品阐述:
此作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选取铁饼运动员运转身体行将出手的瞬间,并以“十”形结构迥异于米隆的《掷铁饼者》那种经典雕塑的图式,使人耳目一新。处理手法简约,造型略带诙谐,寓有哲理和东方文化的神秘色彩,此亦为当代青年雕塑家力图变革传统观念的一种思维走向。
《泳》张烽 1993年 获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二等奖
作品阐述:
作品运用意象性的表现方法,来展现运动所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
《冲浪印象》 孙家彬 1994年 获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评比优秀奖
作品阐述:
作品采用概括洗炼的造型方式,将运动员在运动中所形成的节奏与韵律加以充分地展现。
《春天的微笑》 李象群 铸铜 1994年 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平津战役纪念馆》 田金铎 组雕 1997年
作品阐述:
田金铎主持设计、雕塑艺术学院集体参加的天津平津战役纪念馆组雕《支援前线》,象征着军民之间鱼水情深,是90年代中期雕塑艺术学院“大兵团作战”的又一实例。
《接力者》李象群 铸铜 1997年 获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一等奖
获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优秀奖
作品阐述:
《接力者》描绘的是赛道上的女跑者,女子一边奔跑,一边向后传递手中的接力棒。虽然面部没有表情,但这恰恰是为了让视线更专注于她的光滑肌肤所带来的健康美。李象群先生的雕塑极具艺术感染力,他的艺术格局和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情境相对应,开合之间充满风云的激荡。在女子凝聚的造型中,他以静制动,以形写神,既有现实之真,更有艺术之魂,从形象探寻命运,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情感的形象。
《国难》 霍波洋、鲍海宁、屈东群设计,雕塑艺术学院集体制作
青铜浮雕 1998-1999年 第三届全国城雕评比优秀奖
《奋起》霍波洋、鲍海宁、屈东群设计,雕塑艺术学院集体制作
青铜浮雕 1998-1999年
作品阐述:
为扩建后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外墙创作的巨型青铜高浮雕《国难》,作品分为两部分:纪念馆正入口墙面的《国难》(高14米长68米)和纪念馆沿街侧墙面的主题部分《奋起》(高5米长60米),形象地展开了“九一八”事变以后的历史画卷,正好作为“九一八”《残历碑》的深入补充。作品以大写意的手笔宛如泼墨,在白色墙面上会洒出历史云烟。《国难》一组中,压城欲摧的大片乌云下。显露出被抓劳工、遭蹂躏农妇、横尸的儿童、流亡的民众等等众多形象。《奋起》一组则如同卷起的阵阵拍岸惊涛,用兼工带写的笔法,塑造出义勇军抗击日寇、学生救亡、血肉长城和欢呼胜利的系列画面。深褐色的金属质感、粗粝的塑痕,节奏有力的影像、厚重体块形成的明暗、颇具传统书法韵味的泼写飞白的轮廓,综合城强劲的视觉冲击力,与几何形规则的建筑形象、洁白的墙面,构成的环境对比反差的猛烈动感,映射出历史时代的激荡风雷,透出史诗般的雄浑气魄。
《国风》 霍波洋、屈东群、李镝、张沈、鲍海宁、祝涛 大型雕塑
2000年 第三届全国城雕评比优秀奖
作品阐述:
1997年,该方案的两米高模型作为辽宁省政府庆祝香港回归的礼品赠送香港特区政府。作品以龙为形象母题,配以火焰、明珠,构成饱满的球形轮廓,虽有占据巨大空间的体量,却又空透,虚实重叠使层次更显丰富。作品安防的环境,北京西客站是首都的门户,也是中国的重要门户,这使中国龙的象征意义有了更厚重的历史底蕴。作品不仅从主题构思上呼应了环境,它简练的造型、亮丽的色调、虚实通透的体量、有内在传统韵味的崭新形象,与北京西客站的建筑和开阔环境形成对比统一的有机联系。正由于它出色地找到了主题表现的突破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点、作品与环境的结合点。
《雷锋和少先队员》 洪涛 青铜雕塑 2002年
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评比优秀奖
作品阐述:
雷锋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青少年重要的教育活动场所。表现了雷锋和少年在一起的场面,展现了雷锋作为校外辅导员的榜样而呈现的热情。
《无题》姜晓梅 综合材料 2004年 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
作品阐述:
此作品利用横向纵向十字编织的方法,固定每一枚铜钱古币,编织出一座中国古典官帽椅形象。由于鱼线透明,因而形成错落有致的构成形式,由于每一枚铜币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近实远虚的朦胧感。而且,重达几百斤的官帽椅悬浮在有机玻璃制作的立方框架中,使整件作品有一种轻盈感的视觉效果。此作品是利用材料特性创造具有复杂空间感形象的雕塑实验。将每个个体特性和雕塑整体寓意契合,每一根线条,决定着每一个铜币的位置,每一个铜币决定着总体形象的完整,一损俱损,一成俱荣,在古与今之间承接,在实与虚之间显现荣光。作品表现内容意义深远,穿凿古今,思接千载一盘棋,这是造福后代,为中国持续发展 做出的决胜千载的战略部署!也是一盘亚欧非大陆的人民沟通交流,互利双赢的和棋!以作品形式讴歌国家重要历史事件。
《姜煜》 姜煜 2004年 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阐述:
以超写实的塑造手法来表现青年的自信与坚定的精神状态。
《红星照耀中国》 李象群 青铜雕塑 2005年
列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作品阐述:
李象群用自己对毛泽东的理解,选择一个崭新的切入点,做一次新的尝试,于是创作了《红星照耀中国》。具象的手法和革命的理想主义表述了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的毛泽东,不是从社会的或政治的角度出发,而是强调从个人的体性、气质出发,强调个人的真相,特别是从心理的角度所展现毛泽东的特殊心理状态,往往不同于一般的“现实”。他选择了毛泽东的沉思而忧郁的表情,着力表现具有其性格特征的瞬间,这才会体现内心的真实,强调人物的内心真实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重新认识毛泽东,才会认识现代中国历史的命运。李象群的《红星照耀中国》肖像雕塑摆脱了单一的政治宣传功能,使雕塑成为雕塑的艺术,是艺术才能的使然,更是艺术家的责任所在。2015年雕像在中央党校落成,党校雕塑规划的总体定位是以文化建设彰显思想建设,用具象的雕塑凝聚中国特色和时代经典。该作品很好地与党校校园环境相呼应,充分显示出了党校环境独特的文化内涵,对提升党校校园环境品质、营造美好的文化氛围,彰显党校的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意义。
《升华的征程》鲍海宁 综合材料 2008年
获“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中国雕塑艺术大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阐述:
以红军行军的形象作为描绘对象,呈现出坚毅而顽强不屈的性格,以及战胜一切困难的意志。
《国韵—生旦净丑》 吴彤 木雕 2008年
获“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中国雕塑艺术大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阐述:
这组作品用压缩空间的方式将雕塑进行平面化处理,使传统戏曲脸谱人物的绘画感在雕塑中有更充分的展现,同时也让作品更具整体意识。
《囱阵 No.2》 朱光宇 2008年
获“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中国雕塑青年新锐奖
作品阐述:
这一系列的以烟囱与人为符号的作品,都是在思考人类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同时铁材质的运用也是在强调东北的地域特色,也是对工业时代的反思,起到对观众有提醒和警示的意义。
《永恒的圣火》田子阳 2008年
获 2008 北京奥运景观雕塑设计竞赛金奖
作品阐述:
通过三个奔跑竞赛的运动员形象,象征着奥林匹克的精神指引着人们向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努力前行,如同圣火一样,生生不息。
《飘移的城》鲍海宁 2009年 获十一届全国美展银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阐述:
以城市青年形象为主体,来表现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的相互融合共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异生—水墨系列》许亨 2010年 综合材料
作品阐述:
作品将人与动物的结合出一种新的生体,将其置于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用立体的手法呈现出中国画的意境。以超现实的方式,表达当代人们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重新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熟悉而又陌生的内心感受。
《本末》汤杰 装置 综合材料 2013年
获“中国姿态·第三届中国雕塑大展”中国雕塑艺术大奖
作品阐述:
作品灵感源自对自然属性的分析为主的创作理念,根据长时间的对生活的调查、研究、感悟。让观者参与到我的作品中来,让观者的审美感受更加直接深刻。生命的存在只是一个时间点或短暂的一小段时间上。生命存在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形成也是在消失。我做这个作品只是想说明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消失。就像我写完这段文字一样,那时侯的我在那个时间上那个空间上已经消失了。《本末》就是开始与结束的一个过程,运用石头、水一刚一柔和动与静的运动形式来完成它自身生命。当观者碰动作品的摆锤时,就创造了一个有限的时间,在那有限的时间里摆锤一直在走向静止,石头随着摆锤的摆动也会随机的运动,直到摆锤静止石头也慢慢不动了。摆锤每次摆动的轨迹和时间长短都不一样,就像每个生命存在的形式都不一样,每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轨迹,无一重复。这可能就是上帝为什么这么容易创造不同的生命的原因吧。
《哦,我想飞!》 袁佳 2014年
获“中国姿态--第三届中国雕塑大展”中国雕塑佳作奖
作品阐述:
对于生命,我时常充满恐惧。因为不懂、不甘、不耐寂寞而不得不四处奔走。在这条路上,艺术是我的朋友、镜子和武器,可以让我暂时远离恐惧、安静的观看自己的内心并期待着远方的未知。对我而言,情愿艺术像游戏一样的轻松而不是沉重。在作品中木头的造型和塑造并不是我要表达的重点,木头的质地和性质也不是我所关心的。那种心里的对于具有修饰性的虚假拟真结构的朦胧的认同感及对于木质材料的温暖的记忆,构成我对于作品形态感觉及实现渴望。荒谬性和情绪的错位性直接导致戏剧的效果出现,逼近一种具有生活和生存意义上的崇高感。这样所带来的真实性对我来说是超越现有文本的。虽说作品终究是个虚假的模拟体,但这虚假的景象却可以庇护我的思想。或者说艺术总归是艺术,无论是悲是喜我都能从中得到慰藉。
《速写长征——向北?向北!》 洪涛 青铜雕塑 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银奖
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作品阐述:
作者曾亲身体会重走长征路,从湖南湘江到贵州遵义,感受那个时代中伟人的壮烈史诗,将这种精神赋予作品中。
《春风化雨》刘金亭 木雕 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
作品阐述:
作品以木雕着色的方法塑造了乡村少女艰辛求学的瞬间,表达了新时代青少年勤奋向上的精神面貌。
《中秋月蚀》 高士贺 综合材料 2015年 中国美术家协会永久收藏
作品阐述:
2015 年于纽约过中秋之夜时洽逢月全食,如此安静且诗意的夜晚掺 混了异国人的多重情愫,倍感离别是人生的恒久状态。此件作品使用 与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相同的金色太空材料,以不同光色在空间中营造 出前后两种氛围。当人们仰望天际时,只能看到月的正面,它的明朗 与形象包含了中华传统中对思念含义的解读,而不可见背面则是美国 对月球的科学性探索,借此表达跨越时空与文化重合的张力。
《本党命名为中国共产党》洪涛 组雕 2016年
作品阐述:
这组陈列于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大型主题雕塑作品《本党命名为中国共产党》完成于2016年。作者找到不同以往的表现形式,不再将早期共产党人以英模群像形式加以雕琢,而是从不同角度重建历史场景,以自然放松的手法来表现这些领路人。十五个代表选择了围聚式构图,突出会议的气氛与人物的相互联系,通过每个人物不同姿态不同表情来展现个性和心理活动。
《入际》李遂 2017年 第九届巴塞罗那国际具象艺术大奖赛优秀奖
作品阐述:
具象的形象就是表达抽象精神世界的外在形式。我的所见所想和我的体验感悟,都要通过一个具体的形象去传达 ,我把我自己传达出去 ,采用人体这种形式是必要的,至少现阶段我这样认为。身体本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欢乐的,苦难的,隐忍的..…人的动作,肢体,行为足以表达内心吧,如此完美的关节,骨骼,肌肉,组织怎么会是白长,它气息单纯的向外界传递完整的信息并很少具有欺骗性。一件写实风格的作品,使泥成为有温度和“自我”的独立的生命体,
即我之“自我”注释。
入际,是我接近它的过程。
《晨》沙泉 2017年 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作品阐述:
作品晨与夜相对应,为欧洲古代宫廷贵妇形象,结合独角兽造型,这里面的独角兽为西方神话代表形象。作品中人物动作轻盈,神态恬淡,用西方古典写实技法描绘人类面对宇宙未知时心境与情感的超然。
《光荣与梦想》曲英佐 2017年
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入选
作品阐述:
雕塑作为介入现实空间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通过织体形态架构的改变来把特殊的内容也就是内在特质物化的过程,人类视觉感知处理系统能够得到激发。这就是有,如果有了那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相关联的自然信息,包括组成样式架构的诸多造型元素,都是创造的契机和启示。通常所指的形式和样式都是内在生命的外在显现方式,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是一个并且是不可逆的过程,对于短暂的时光而言,生命凝结和物化的过程有着明确的体、量、度的规定性。源点方向和路径与而且只能与构架紧密联系,视觉要素的对应是表达。基座有其独立的形式意义,与其它造型元素的对撞是言说的途径,扬抑协同共振与共生,由此,创造早已完成因为生命自行生长,我们只是有幸亲历了这个过程而已。
《入际》李遂 2017 年 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作品阐述:
具象的形象就是表达抽象精神世界的外在形式。我的所见所想和我的体验感悟,都要通过一个具体的形象去传达 ,我把我自己传达出去 ,采用人体这种形式是必要的,至少现阶段我这样认为。身体本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欢乐的,苦难的,隐忍的..…人的动作,肢体,行为足以表达内心吧,如此完美的关节,骨骼,肌肉,组织怎么会是白长,它气息单纯的向外界传递完整的信息并很少具有欺骗性。
一件写实风格的作品,使泥成为有温度和“自我”的独立的生命体,
即我之“自我”注释。
入际,是我接近它的过程。
《528Hz 爱的频率》 栾佳齐 不锈钢 2017年
第六届刘开渠国际雕塑大展评委奖
作品阐述:
声音的 528Hz 频率做成可见、可触摸的具象雕塑, 这个频率是宇宙核心 6 个频率之一,遗传学家认为 528Hz 频率可以修复受损的DNA, 让人更好的吸收宇宙能量,因此这个频率被看作是“爱”的频率,借此作品向人类传达“爱”这一永恒主题。
《落磊》李遂 青铜、白钢 2019年
作品阐述:
迷恋自我倒影的纳西塞斯枯坐在湖边。在现代社会中,网络的节点和 连线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互照应着,纷繁连接。人越来越适应虚拟世界(甚至是依赖),或者习惯把自己设为主角存在于一种多源信息融 合的点面体系统环境里,并为一波一波的虚拟之物的畅快所填满。人 们习惯从现实中后退,从现实中脱离,沉迷在这种具虚妄的野心和假 想的五光十色里的个人主义里。这遥远处生成的世界,是实际光线无 法抵达的地方。仿佛是被用虚数测量的自己,我们无法断言什么是真 实。在假虚拟以增强存在感的过程中,现实与虚拟经过搅拌熔合生成 的混疑体结构被建立起来。
《丝路长歌》 吴彤 2019年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
作品阐述:
表现的是四位在丝路文化交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张骞出使西域和昭君出塞代表着勇敢和奉献,苏武和蔡文姬则代表了忠贞和爱国。
《志在千里》 姜晓梅 2019年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
作品阐述:
通过一组雕塑作品讴歌党在重要的时间点制定强国政策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这是党为民族发展、国际格局变化下的一盘棋。表现党和国家领导人“运筹帷幄, 志在千里之外,功在千秋后代”的主题。
创作构思:主要通过一组雕塑作品展现欧、亚、非大陆主要地形图。采用围棋盘布局,用 围棋子显现海陆两条丝绸之路路线,以及标出一带一路周边主要国家节点。用报导 2017 年 5 月和 2019年 4 月两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的媒体报纸折纸的艺术手法抓出主要山脉立 体地形地貌图,以及海洋等高线图。通过铺天盖地的媒体传播,使一带一路更加深入人心 ,利用 3D 雕刻技术将报纸报道文字和图片内容刻出来,两次高峰论坛即结论了从 2015 年以来的建设成绩,又预设了未来发展方向,使“一带一路”具体鲜活起来。
《不忘初心,致敬我的国》 尹智欣 2019年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
作品阐述:
作品表现了升旗的瞬间,进而传达出各族人民爱党爱国的情怀。
《若水之环》 汤杰 装置 金属片、电子组件 2019年
被中国雕塑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原创雕塑”
作品阐述:
作品《若水之环》由 500 多个椭圆黑白两面金属片环形悬挂组成,当观众靠近感应互动,控制每段中心圆片左右旋转带动其他圆片运动,产生涟漪。作品采用大小不同的黑白两面椭圆片按秩序悬挂排列,分成数段,组成一个形态起伏的圆环。通过观者靠近感应互动,控制每一段最大圆片左右旋转,中心一个圆片的运动可以传递其他圆片依次运动变化,并发出声响。似若水之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辗转往返,黑白变幻。环绕,首尾相连,是非同轨,高低错落,更叠轮转,如环山绕水,映射万物。该系列作品是无意间看到挂在工作室的两个金属片被风吹动后,来回碰撞发出声响并正反旋转,从而引发了他的思考,两个金属片在运动中主被动的从属关系及正反转化关系是一个有意思的过程,他并开始设想利用这个方式来创作一件作品,来探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及单体的阴阳变幻的关系组成的一个系统。
《世界公民-卡尔马克思》 尹智欣 青铜雕塑 2021年
“翰墨丹青庆华诞”献礼建党百年优秀美术作品展获金奖
作品阐述:
以卡尔·马克思为创作原型,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要学习马克 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让我们 一起重温马克思的经典话语,用雕塑来纪念伟人的气质,感悟真理的魅力。
《杜鹃分外红》 杨硕 公共艺术(雕塑) 不锈钢铸造 2020年
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展入选作品
第二十四届KISD国际空间设计展入选作品
抗美援朝纪念馆收藏
作品阐述:
杜鹃,又名映山红。
每逢四月,杜鹃花漫山遍野,傲然怒放,姹紫嫣红,筷拥着像云,像霞,像高举的火炬。其鲜红的基因,是因志愿军的鲜血而传承;其不畏艰难,不惧艰辛,不忘初心的精神正是伟大的志愿军精神。
上甘岭垂首,金川河挥泪!千千万万志愿军,像一朵朵火红的杜鹃花, 曾经绽开在硝烟弥漫的战地,永远绽开在祖国人民的心中。
作品从文化、空间、功能三方面提升了志愿军公园的品质,展现了抗美援朝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
《莫子山国际景观雕塑公园》 李象群(主持策划)铸铜2018年
作品阐述:
威斯尼斯wns888入口作为莫子山国际雕塑主题公园的主办方,依托自身在艺术界的号召力和专业领先优势,借力国家大学科技城区位优势和良好发展势头,集全院之力深耕文化创意产业,邀请中外雕塑家精心打造以雕塑艺术为主题,以国际性、艺术性、生态性、参与性和当代性为理念的国际景观雕塑公园,使之成为一件巨型公共艺术作品,成为沈阳面向世界的城市名片,并以此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发展。作为莫子山文化创意产业区的重要景观,此项目将打开区域当代艺术向世界拓展的第一扇大门,吹响东北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第一声号角。
莫子山国际雕塑主题公园的落成,进一步提升了沈阳城市文化的人文内涵和国际艺术水准。雕塑与环境相融相生、相得益彰,环境因雕塑而升华,雕塑因环境而增色,形成了人文艺术与生态景观和谐共存、交辉相映的城市特色,提升了城市文化品味,有助于推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旗帜》
威斯尼斯wns888入口院长李象群教授领衔、雕塑艺术学院师生集体创作
铸铜 2017年
作品阐述:
大型组雕《旗帜》于2017年1月月在中共中央党校落成。高13.7米,长20.8米,宽11.1米,人物平均高度达4米,由62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一面迎风飘动的中国共产党党旗组成。这组群雕以气势恢宏、鲜活灵动的艺术形式,刻画了全国56个民族和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干部、新社会阶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众志成城、坚定豪迈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的昂扬精神风貌。既具有主题鲜明的政治内涵,又是一件人物众多、体量硕大、艺术水准高超的雕塑精品。《旗帜》雕塑与先前的雕塑浑然一体、相映成辉,共同构成完美和谐的红色校园文化图景,这不仅提升了中央党校的文化品位,营造了庄重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利于学员更好地感悟党的奋斗史,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走向胜利》雕塑艺术学院集体创作 组雕 2018年
作品阐述:
2017年9月,受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委托,雕塑艺术学院为其新改造的场馆设计了一组反映中国革命斗争史的雕塑。《走向胜利》雕塑,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英勇奋战,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辉煌历程。组雕长30米,宽3.2米,高5.1米,共塑造了120位人物,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室内群雕,也是首件全景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辉煌历程的大型雕塑。《走向胜利》非常好地体现了创作主题,准确地反映了我军革命战争的光辉历程,并体现了人民军队特有的精神内涵,表现了人民军队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走向胜利》专业艺术水准精湛,是以具象写实手法创作的全国最大雕塑作品,在革命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准确地诠释了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军队那段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具有震撼力、感染力,使观众产生一种共鸣。
《追梦》 2021年
顾问:贺中令
领衔主创:李象群
主创:洪涛 李遂 朱光宇 吴彤 沙泉 商占祥 张伟
作品阐述: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是新世纪国家重大主题性创作工程。《追梦》创作历时三年,收集近万份资料,几十个设计方案,三十多次遴选......在创作《追梦》时,由老、中、青三代雕塑工作者共同完成,体现薪火相传的鲁艺精神。
《追梦》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上矗立的四组大型雕塑之一,73位人物形象融入主体之中,形成团结一致、阔步前行的恢宏阵势,重点表现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在百年接续奋斗中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毅前行的豪迈气概。
《历史的抉择》 李象群 玻璃钢 106×75×35cm 2021年 现在中共党史馆
作品阐述:
历史背景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决策的制定。1950年,党中央在科学分析战争态势和敌我力量情况下慎重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从决策出兵援朝的艰难历程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深思熟虑,特别是作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中央任命彭德怀为抗美援朝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历史的抉择》以单体立像的塑造方式,突出老一辈革命家崇高、坚毅、胸怀天下的精神风貌,彰显革命豪情。凝视作品中两位领导人凝重、深谋远虑的神情,仿佛回到历史情境,回到为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而战的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李象群鲜活的历史人物塑造,让观众在与人物对话中读懂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评价:“李象群的人物塑像《历史的抉择》,发挥了精准塑造真实历史人物的专业特长,艺术手法娴熟,形神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