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历史回顾  美术作品展  设计作品展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美术作品展>>正文
美术作品展
“艺术为人民”美术创作作品展——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
2022-05-19 14:21  


图片



前  言
Foreword



2022年,正值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为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共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党委举办了以“艺术为人民”为主题的美术创作作品展和设计服务社会作品展。两个展览通过线上举行,以此来继承鲁艺传统、传承鲁艺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奏响时代强音,用艺术的笔墨讴歌人民,以多彩的作品反映时代,以深刻的思辨引领风气,激发向上向善、同心筑梦的豪迈热情,为辽宁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展览梳理和再现《讲话》发表80年以来,威斯尼斯wns888入口的美术创作发展历程,以一流学科美术学、设计学两大学科为主,通过美术创作和设计作品反映威斯尼斯wns888入口艺术家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讴歌民族独立、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美术创作和美术设计作品成果。

在文献部分中,借助文献资料营造延安时代的历史情境,折射《讲话》的时代光辉的同时,通过文献反映1942年《讲话》发表后,几代鲁美人在《讲话》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用艺术反映历史变迁、时代生活的美术创作主流。在作品部分中,展现新时代威斯尼斯wns888入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的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在美术创作作品展中,展出包含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水彩、雕塑、摄影和影像艺术、实验艺术等美术作品,以丰富创作展现社会主义新时代美术创作的成果。在设计服务社会作品展中,以美术设计为主体,充分展现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在设计方面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艺术成果,展现工业产品、建筑艺术、染织服装、数字媒体、视觉传达、传媒动画、工艺美术设计等的设计作品。

我们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美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美术表现的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美术工作者的天职。我们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火热生活和人民群众中汲取永不枯竭的创作灵感与创作源泉。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展现为人民服务,刻画时代,记录时代,美化生活。我们要站在时代前沿,不忘育人初心,将鲁艺精神发扬光大,以创作更多、更好的美术作品,回馈社会,回馈人民。

中共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委员会

   2022年5月16日




图片



图片



“艺术为人民”主题美术创作精品展


图片



图片



绘画艺术学院




2019年5月,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党委按照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的长远发展趋势和学科建设的总体要求,将版画系、油画系、综合绘画系合並组建成立绘画艺术学院。学院现下设版画、油画、水彩三个专业方向和一个基础教学部。这一举措体现了威斯尼斯wns888入口长期以来坚持不断开拓进取和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精神,以促进专业融合互补、增强优势特色、强化造型基础等为重要发展方向,为威斯尼斯wns888入口绘画学科的人才培养、专业教学体系及课程的内涵建设提供了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前景。


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



图片


佳木斯市郊 张望 木版 1946年

作品阐述:
1945年底,张望随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迁移,辗转至齐齐哈尔、佳木斯、哈尔滨、沈阳等东北地区。他肩负一定的领导重任,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勤靡余劳,拿起刻刀创作了《佳木斯市郊》,抒发了对祖国和革命事业的热爱。本作品以佳木斯市郊外冬天的风景为描绘对象,采用简洁的黑与白布局整个画面,运用概括的形体来凸显出雪地的厚重。远处房屋房檐上的积雪与近处树枝上的积雪形成了鲜明的呼应,运用留白手法使画面中间区域呈现为大片雪地。本作品干净利落地运用木刻刀法,将佳木斯郊外大雪过后的景象加以描绘,是一幅美妙的作品。



图片


建设公园 孙常非 木版 1954年




作品阐述:


孙常非的木口木刻作品则展现出另一番艺术趣味。木口木刻多取材于纤维细密的木料横断面而作,画面以细腻的线条、流畅的刀法和富有层次的构成而见长,尤为适于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他于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建设公园》就借助此一特殊的艺术特点,实现了题材、形式和材质的完美融合。其作品采用近远景相结合的构图方式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过程一一记录。



图片


天下无难事 朱鸣岡 木版 1953年




作品阐述:


《天下无难事》是1953年秋天作者到沈阳第一机床厂体验生活时创作的。当时他则调到学校执教不久,就满腔热情地到工厂去向工人师傅学习。他常对人说:“这是毛主席的教导,是过去在蒋管区办不到的,现在机会难得啊!”他每次从工厂回来,就畅谈车间见闻,许多新人新事感动了他。他深深地感到:“广大劳动人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翻了身,文化上也要翻身。”工人们像吹沙克松也要试一试,他在工厂看到这些情景,深有感受。先是画一幅速写,后来他越来越感到这不是一般生活现象,而是反映了当前工人当家作主后努力学习文化的精神面貌。于是他开始构思,既要考虑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应把人物放置在特定环境中。几经斟酌,他决定把人物安排在地下室里,凳子上摆了饭盒和羹匙,说明是利用饭后休息时间,通过这些细节突出青年工人刻苦的学习精神。这幅版画在第一届版画展展出后,以它题材的新颖而引人注目。(张望撰写)



图片


孟泰肖像  路坦 石版  1954年



作品阐述:

版画《孟泰肖像》由著名版画家路坦创作于1954年,影响广泛。

作品的主人公孟泰是我国钢铁战线著名的英雄、新中国成立初期杰出的劳动模范。从20世纪50年代起,孟泰一直是中国美术界创作的典型人物之一。路坦先生这件石版画《孟泰肖像》以坚实的素描功底、丰富的明暗层次刻画了孟泰的侧面肖像。结实健壮的身形,简洁朴素的服装,和蔼的笑容,透露出孟泰的自信乐观精神,展现出其质朴、勤劳的优秀品质与坚韧和善的性格特征。

路坦先生在当年到鞍钢深入生活中,与孟泰结下了终生的友谊。路坦是以对劳动人民虔诚的爱作为原动力,才能创作出如此形神兼备的佳作。因对人物刻画有所创新,更为真实、鲜活、充满人格魅力,在新中国版画发展中留下浓重一笔。



图片


暴风骤雨 陈尊三 石版 1959年



作品介绍:

《暴风骤雨 》插图组画出版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书籍插图选集》、1962年5月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作品插图辑》,1981年2月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插图》。


作品阐述:


《暴风骤雨》描写了东北地区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套色石版插图《暴风骤雨》为这部严肃题材作品增添不少活泼的生命动力。此插图运用石版画套色技法描绘了“元茂屯公审地主汉奸韩凤岐大会”的场景,场面宏大、构思精妙、人物形象鲜活、肢体语言刻画生动,群众们激昂的情绪跃然纸上,使原文小说生动的情节有了更直观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浓厚真实的生活气息。套色石版插图《暴风骤雨》也被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成为小说插图的经典代表作品。



图片


丙辰清明夜 李福来 木版 1978年



作品介绍:

1978年作品《丙辰清明夜》入选第五届全国版画展。


作品阐述:

1978年,国家正值拨乱反正时期,十一月,中央宣布对1976年清明节群众自发到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总理,声讨“四人帮”完全是革命行动。这一决定激起了许多版画家的创作热情,创作了一批以丙辰清明为题材的版画作品。李福来先生的黑白木刻作品《丙辰清明夜》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从作品可以看出李福来先生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厚情感。坚实的造型能力、独特的表现方法、鲜明的艺术风格,画面构图、透视、黑白布局俱佳。先生这一作品以角刀阴刻线为主,以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为背景,前面主体为少年女孩,手拿白花,眼含悲伤泪珠。画面以整体大的黑色调为主,在不同质感的表现方面极其丰富;刀法硬朗而细腻,围巾质感的处理,女孩的神态、手势、脸上的泪珠,均精心刻画,表现出先生对黑白木刻极强的黑白组织与控制能力。观赏先生这一力作,不难悟出:以黑白为正宗、以人物或故事为中心,放刀直干、角刀排线、平刀铲刻和极具刀木风味的艺术形象,正是李福来先生木刻艺术的独特风格。这正是木刻艺术最纯正的风格,十分难能可贵,令后人学习与敬仰。(赵彦忠撰写)



图片


出海 王洪义 木版 1980年



作品阐述:

作品内容取材于日常的生产劳作,反映渔民们出海时的瞬间形象。画面构图采用压低地平线的艺术处理手法,人物的主体形象几乎撑满整个画面,充满力量感,造型准确完整,张力十足,显露出一种群体雕塑似的艺术感染力。作品采用黑白木刻的艺术表现手法,刀法熟练且流畅,背景大面积的海水表现的尤其精彩,水纹的澎湃旋转,依托角刀圆刀的交相呼应。人物主体剪影似的刻法与背景形成大面积的黑白对比,突出了黑白木刻的艺术特点。艺术来源于生活,画面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歌颂生活、歌颂劳动,充满积极的时代精神。



图片


人到中年 尤劲东 插图 1981年



作品介绍:

连环画《人到中年》就是尤劲东在威斯尼斯wns888入口版画系完成四年学业的毕业创作。这部作品在1984年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并在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绘画一等奖,成为中国连环画的经典之作。

作品阐述:

《人到中年》女主人公陆文婷大夫—当代中国中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对工作虔诚的情操深深触动着尤劲东。尤劲东把7万字的中篇小说转换为73幅画图。为此,作者十分注重艺术加工的概括、提炼,并尽可能地发挥了视觉形象自身的特殊性。他既用写实的手法塑造人物,又穿插一些抽象的、象征的、超时空的画面以及三联画的运用,或在特定场景的调度、衔接中,着力于表现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空间,以造型艺术语言自身的感染力超越文学语言的局限。画稿择取带纹理的纸面,将单色素描和色块及装饰性手法交错使用,使情境和心理场的描绘得以强化,赋予写实连环画以新的生机。



图片


夜班 李亚娜 木版 1981年



作品阐述:

画面形象取材于夜间的工作场景,构图采取极度调低地平线的艺术处理手法,以此来突出画面上部分的广阔空间,增强了画面所力求传达出的深远意境,使画面产生出宁静且和谐的生活气息。画面的节奏是平直中带有左右的不对称感,亦动亦静。

作品的创作技法为套色木刻,主版法套色,版数不多,分版直接有效,不拖泥带水。刀法(圆刀)技法掌握熟练且简洁有力,画面色调统一,人物及其它画面形象造型准确、生动。画面立意积极向上,符合时代精神,具有较强的现实社会歌颂功能。



图片


荒原野炊 李璞 木版 1981年



作品阐述:

作品《荒原野炊》的画面内容取材于室外的旷野荒原,近兔远燕,左耕右炊,由生产、生活、自然所组成的交响曲,悦耳且绚丽多姿,幸福的气息纯浓且身心向往。

画面采用最大限度的提升地平线的艺术处理手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纵深感无限度放大,意境深远。作品创作技法为套色木刻,版数设计的合理,刀法的运用肯定且简洁有力,大面积花海的处理秩序井然,疏密富有较强的节奏感,整体画面色调统一,一点红的处理技巧为画面增色了不少。



图片


收获(组画《故乡》之六) 陈小文 木版 1981年



作品阐述:

画面以圆形的构图方式进行创作,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去分解和组合画面图像,驱使线形的走向,表达内心的追求。并以黑、白二色的巧妙组合构成画面,尽管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主要是靠画面的人物、道具等来反映布局的节奏感、物象造型的生动性、刻线的巧妙组合等技法来完成,同时也有以夸张和变形而取胜,作者的艺术作品对版画艺术的本质特征有他独特的理解和阐释,通过作品《收获》的场景来反映当时中国农民的现状,在人物和道具造型方面追求简而见繁,美而不媚,力求概括,刀法的精熟形成了方、拙等的艺术新风格。



图片


心星 全显光 石版 1981年



作品介绍:

全显光先生创作的石版画作品《心星》1981年入选全国首届三版展,1984年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作品阐述:

全显光先生早年曾在德国莱比锡书籍与版画艺术学院学习,在著名版画家玛雅夫工作室专攻版画。此幅石版画作品线条果断、粗粝,以神摄形,显然可窥全显光“舍”与“得”的艺术探寻轨迹。黑白二色,比任何彩色远为精确,完全平面化,俨然剪纸,再加上偶然溅散的斑点,自成星光。简洁至极的画面,可以看到全显光先生对“力”的精彩表现。个人成就在中国艺术界风标卓立,影响广泛。



图片


狂人日记 李融龙 木版 1981年



作品阐述:

画面以插图的形式表达,刀法简洁有力,刀味、木味很浓,黑、白、灰三色的巧妙对比和组合,在人物和道具布局方面构图朴素自然,刀法粗狂,给画面产生了浑厚、朴实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的艺术作品吸收西洋黑、白木刻之所长,依照光线明暗的原理,结合物象结构之变化和固有色的差异,而竭力以线条的粗细、刚柔、疏密营造着明快有力的艺术风格,作品以强烈的黑、白激愤的刀法以及夸张象征手法,有力地揭示了原著彻底反封建的主题。



图片


嘎达梅林连环画 顾莲塘、许勇、赵奇 连环画 1981年



作品介绍:

连环画《嘎达梅林》以电影艺术表现方法构建画面,由著名画家许勇、顾莲塘、赵奇三人共同创作于1984年至1985年,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二等奖。


作品阐述:

连环画《嘎达梅林》是根据流传于草原的同名长诗进行改写。全诗的语言凝练、优美、含蓄,有浓郁的民族气息,为画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挥天地。画作讲述了草原英雄嘎达梅林带领牧民反抗压迫、奋起斗争的英勇、悲壮故事。为创作《嘎达梅林》,画家们3次深入内蒙古大草原。在草原上,画家们与牧民豪饮,听牧民唱颂他们的英雄,看剽悍的骑手追套野马……深入接触牧民,画家打开了一个新的境界—美的象征、力的源泉。在《嘎达梅林》的创作中,这些英雄、骏马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是真实、深入、典型、有个性的体现,塑造了在生活之中、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壮美的蒙古族英雄形象。



图片


赫哲渔乡 刘孔喜 木刻 1981年



作品介绍:

《赫哲渔乡》参加了1981年“第七届全国版画展”、“1982年法国巴黎春季沙龙展”、“1984年赴加拿大中国版画展”,并获得“辽宁省优秀文艺作品年奖”。


作品阐述:

《赫哲渔乡》创作于1981年。1980年5月,我正在威斯尼斯wns888入口版画系就读,利用写生课,我来到黑龙江省同江县勤得利农场,在那边,我深入到八岔岛赫哲族渔村体验生活。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到了北方边陲,赫哲族渔村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活景象。我经过了深入生活、采风写生、搜集素材、和渔民们同吃同住同交流,初步形成了创作意向。回校后,经过反复推敲,又得到老师们的帮助,最后形成了在一个平面俯视的小岛上尽可能丰富生动的展开渔村生活的构图样式,并且最终成为我的毕业作品。



图片


鄂乡情 王绘 木版 1984年



作品阐述:

作品内容取材于家乡日常生活的片段,三组不同的生活场景,记录着心中的那份对家乡沉甸甸的爱,画面叙说有情有义,娓娓道来。画面构图平稳有序,尽显简洁通透之美。

画面采用黑白木刻的艺术表现形式,带有明显剪纸式的造型意味,尤其是对于线条的处理表现出浑厚圆拙的艺术特点,从而减略掉大面积的黑白对比,仅以线条作为主要的造型语言,具有强烈的民间艺术美感。刀法的运用简洁有力,省略掉了细节的刀法组合,符合整体画面的艺术风格。



图片


爱鸟 王兰 木版 1984年



作品介绍:

1984年《爱鸟》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作品阐述:

作品的内容反映了大自然风光和浓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画面中的树木与鸟儿们展现了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东方的绘画语言以及古今技法熔为一炉使得画面具有较强的美感和装饰性。

作品虽是采取丝网版画形式进行创作的,但画面展现出来的效果却似木刻版画的线条造型,单纯而又简练,再加以斑斓色彩的填入,使整个画面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

稚拙而恰当得体的树与鸟的造型,充满灵性,具有浓厚的魅力,使观者产生如梦如幻的遐想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片


三联画《萧何与韩信》王僖山 石版 1984年



作品介绍:

版画作品《萧何与韩信》1984年入选第二届全国三版画展。


作品阐述:

作品讲述的是西汉历史人物萧何与韩信的故事。画面采用三联画的样式,三幅画从萧何月下追韩信,到萧何力荐韩信,最后韩信亥下建功。作品构图借鉴汉画像砖的语言形式,造型上主观夸张变形,色彩用三版暖灰色调力求历史年代感。内容表达了人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



图片


女娲 刘茜 木版 1985年



作品阐述:

作品以古代神话故事为主题,选用黑白木刻的形式手段来表现华夏民族人文先始女娲造人的故事,画面描绘一位伟大美丽女性形象,她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她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画中描绘女娲侧卧哺育着华夏儿女生长景象,通过这幅作品表达对女娲神的赞美,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雄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是之源。



图片


盛京图(局部)杨建友、王义胜合作(杨建友负责人物部分)绢本设色  1986年



作品阐述:

《盛京图》是1986年杨建友、王义胜先生合作创作的筛网彩墨壁画,安置于沈阳北塔法轮寺东配殿正面墙壁上。壁画以满清入关前盛京(今沈阳)典型环境,描绘了当时各阶层人物的各种活动,展示了那个时期盛京的社会面貌、生活百态与习俗。在画幅中浓缩了盛京都城的满族民俗、军炼、宫廷仪式、市井商贾等百业兴盛的面貌。

画面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破除时空、透视限制,采用了每幅均可独立成画,又可合并组成气势连贯的通景屏的构图方法。全方位、大视角的把盛京古城表现出来,将绵延几十余里的古城内外景象描绘于画面中,整幅画面人物众多,人物态势生动多样,盛京的古建筑、宫殿、楼牌、民居、商铺、城垣刻画具体入微,是一幅极其难得的瑰丽巨制,承继了宋国画《清明上河图》、清版画《万寿盛典图》之精华。



图片


我爱桦林—故乡雪情之三 晁方方 木版 1986年



作品阐述:

本作品采用以简代繁的手法描绘了故乡雪景森林的北方风情图像。画面运用由近及远的结构来突出森林雪景的纵深感,树木的大小排列使得画面显得简约明了。地面与树木的颜色层次使得简约的画面同时又充满层次感,选择冷色系更突出了北方雪景唯美寒冷的独特气质。本作品运用线条明快利落,这种风格样式贯穿了作者的整个创作历程。



图片


绿色的梦 于广夫 铜版 1986年



作品阐述:

《绿色的梦》是作者在上学期间做的铜版习作作品,为了加强画面的表现力,力求将一些琐碎的细节去掉,以简代繁。画面内容为一家人惬意的躺在同一张床上共享休息时光,构图采用横幅构图来凸显作品内容的慵懒之气。画面虽然为单色黑白,却取名为绿色的梦,意在强调人物的意念中的绿色之梦。窗前的小猫和窗外的树木将画面的室内与室外空间分割,形成整张画面的整体空间布局。作品运用巧妙的人物变形技巧来描绘出结合主题的惬意之美,使主题再次升华。



图片


云 隋丞 铜版 1986年



作品阐述:

《云》作品具有表现主义色彩,体现了个人的生活状态和时代经历是具有内涵的作品,表达的充分、直接、有表现力。通过厚重的铜版肌理来表现作品的张力。画面中人物为西藏人民的背影,画面中的西藏服饰与象征着信仰的转经轮使得画面具有明显的象征意像。主题人物望向遥远的天空,使作品主题得到升华,含有展望未来的寓意。



图片


黄土印象之三 崔巍 铜版 1988年



作品介绍:

作品《黄土印象》组画1989年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作品阐述:

《黄土印象》系列作品通过明亮的黄色表现了西北地区的广阔风景。运用俯视的视角展现了特殊地区全景风貌,在构成上放大了石窟符号来凸显该地区的文化特征。人物缩小包含在景物之中,通过与风景的大小对比拉大了画面空间。作者运用铜版锐利的线条组成带有肌理感的面构成空间布局,近处的山路与远处的远山形成鲜明对比,使画面空间层次丰富。此作品是一幅色彩明亮、构成丰富的人文风景作品。



图片


红色文化系列之二 冯建宇 石版 1988年



作品阐述:

《红色文化系列之二》是以红山文化为题材创作的系列版画,采用石版画的表现技法和手段,单纯黑白为主色调,利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表现先民对太阳崇拜、祭祀的场面,弘扬中国几千年前的灿烂文化。



图片


红夜儿歌 刘艺 丝网版 1990年




作品阐述:


红夜儿歌》是九零年完成的丝网版作品,选用东方剪纸的一些元素,和黑红色块的构成关系,在大海、船影及红色月夜的背景里,隐露出一对拍手吟唱儿歌的小童。这些主要是基于对红色的多重思考……。



图片


聊斋故事之一 张宝国 木版 1990年



作品介绍:

作品《聊斋组画》入选第十届全国版画展,并获铜奖。


作品阐述:

作品以古典人物形象为特征,通过黑白木刻阳刻为技法来表现传统人物形象,画面以拙线为主,画风朴实并显示了对中国传统木刻技法的领悟。画中黑白变化简洁,线的表现朴拙有力、变化丰富。制作上采用平刀压线的刻制方法,显露阳刻线的阴阳顿挫,坚实有力的艺术语言形式。



图片


羽之二 何为民 石版 1990年



作品阐述:

《羽》系列作品是作者在校期间的石版习作,早期作品便显现出了先生运用表现手法绘制作品的作画方法。该作品运用了减刮法来描绘主体,使羽毛的质感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观者面前。画面使用了大面积的黑色布局来凸显主体,运用对比的强反差形成画面空间,画面虽然为简单两部分-背景与主体,但是每部分通过肌理的运用,丰富了画面的形式语言。此作品自由奔放,体现了作者的独特个人绘画风格。



图片


岁月 李宝泉 铜版 1992年



作品介绍:

1994年作品《岁月》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作品阐述:

作品以断壁、残垣为形象,演绎岁月的落寞、沉寂。作者借用铜版特有的墨层沉积,使画面笼罩在寂寥暗沉的色调中,半空里飞尘特有的柔和衬托着点点云团,满是痕渍的老墙和孤守的木门,记录着这里曾经的人们和逐渐散去的故事,仿佛一位老人正在向人们述说当年的生活往事。看似静谧的画面,却处处触动观者的记忆、过往。

铜版画善痕与墨调,作者将西方铜版画艺术与东方审美意境相结合,以版痕之行美刻画岁月的印记,以油墨之浓稠渲染时间的岑寂。画面里技法与构思的精妙结合,显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领悟力和表现力。



图片


中国北方民宅NO.1 万兴泉 石版 1996年



作品阐述:

村落,我国北方人民的传统生活区,体现了北方民俗民风和居住空间形态,其所蕴含的多重价值和美感是这幅作品创作的来源。此幅作品,运用石版画综合套色技法将北方民宅的特色风貌展现出来,在制作中,把所有的变化因素调动出来,从中找到并排列它们的顺序,从而形成最佳组合。画面质朴的氛围让人感到亲切,在一定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及生活条件下形成的绿植,增加了生机和空间变化,使画面更具自然气息,体现着自然共生,和谐的思想。



图片


黑光系列之五 徐贵文 木版 1996年



作品阐述:

作品以绝版套色为表现手法,以人体为创作主题来构成画面,画面的人、书、屋、桌、云等符号来形成绘画空间,符号的穿插与运用体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并表达了对社会与人的虚实空间关系,作品中的构成、分解、组合形成了内在的联系,从而达到它的视觉效果和版画语言,作品套色的精准、层次的变化、构图的饱满、颜色的丰富,无不体现出其技巧的熟练,技法手段新颖而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性,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内心变化,同时,凸显出木版套色独特的本体语言。



图片


群鸟 刘天舒  石版 1997年



作品介绍:

1997年威斯尼斯wns888入口版画系承办了第六届全国三版展,作品《群鸟》获“廖修平”优秀版画奖。


作品阐述:

圣贤说“复归于婴儿”,毕加索说“我花了一生才学会像孩子一样画画”,在我眼里,不是愚蠢就是故弄玄虚。《群鸟》这幅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因就是,你已经不再是个孩子,现实世界把我们已经打磨的多么好,不管心中是否愿意,无可奈何也好,被动承受也好,毫无选择的都被长大了。

成人还是应该要有成人的游戏规则。还在固执的坚守孩童的游戏的人们,早已过了可以任性的年纪。到头来只会让你在这个分外现实的世界里显得愈发格格不入。

所以,这是我一直不愿再提及的一幅画。

就如同当年我也曾希望一天之间可以看到四十四次日落,现在想来这是一件多么难过的事。



图片


新生机器NO.3 刘永夫 铜版 1998年



作品阐述:

铜版画《新生机器》系列作品围绕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文、地域展开,利用版画媒介来表达自己对艺术情感和人文关怀的感悟。根植于本人的成长环境,通过作品重新认识那些熟悉的现实生活场景,这些充满昨日余温的画面并不只是展示过去的历程和生活,而是通过独特的版画视觉语言与朴素的图式关系,在探索绘画形式语言本体性的同时力求通过绘画语言引发出象征与寓意,让置身其中的观者面对作品联想现实,产生心理的共鸣和反思,作品将个人情感以最为纯粹化的方式获得阐释。



图片


自语系列之二—笼中伞 咸泽寿 铜版 1998年



作品阐述:

人生就像一次漫长的旅途,我们就像是这一漫长旅途中乘车的人。《自语系列之二—笼中伞》就如同画者的喃喃自语……一车厢来自各处的乘客,或老或少、或胖或瘦、或站或坐,拥挤在狭小的空间里,让人透不过气来,感受到空间资源的紧张,竞争的激烈,生存的不易,画面中心似做视力测试动作的自语者,睁大眼睛想看清这未知和繁复的人生之路,亦或是想释放“笼中之伞”—愿芸芸众生将这至善之伞从心笼中释放出来,共同成就遮风挡雨的人生旅途!



图片


谈 王悦 丝网版 2001年



作品阐述:

作品是对丝网版画语言的绘画性而非图像性的尝试。是结合了版画复制性和意外性的一次试验。具体来说,作品并没有采用线性透视,而是强调扁平空间。人物形象非具象化,模糊了人物具体信息,造成疏离感。用色也避免了繁复的色彩,使其单纯化。基底材料采用宣纸。带有书写意味的线条的运用,是对东方造型方法的借鉴。按照作者的设想,作品是被描绘和书写的,而不仅仅是对图像的转印。



图片


戏牌人生 王家增 铜版 2001年



作品介绍:

2001年作品《牌戏人生》入选第七届全国三版展,并获得银奖。


作品阐述:

作品的画面以人物和道具组成,是由于铜版画的特殊性,尤其是间接性和设计性,每个环节和过程都是思维及思维方法的应用,铜版画的复数性更是延伸了版画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拓展了艺术的疆界。作者的艺术作品以工业和工人为主题,反映了工人下岗、城市变迁和人的生活状态为主,并表现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体制之间的矛盾,他以版画作为一种思考媒介来体现思维方法和艺术表达方法的形成。通过研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利用、突破这种限制,变成自由的、无限的的艺术作品。



图片


暮年 徐宝中 铜版 2001年



作品介绍:

2001年作品《暮年》入选第七届全国三版展,并获得银奖。


作品阐述:

这幅作品是我个人艺术创作逐步走向成熟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中以夸张的造型方式刻画了一位体态饱满的老者在空旷的大地上闭目凝神,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大鸟是他在梦境中的化身,远处孤单的梯子可上可下地耸立在流云飘渺之中。安祥、沉浸、无声的世界好像一切都停上了,让这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静心地冥想人生的喜怒哀乐,回忆过往的悲欢离合,此时此刻的思想表达既体现了我个人的一种哲学观,也反映了在一个他者的世界唯我独尊的内心向往。



图片


今夜我忘记你的玫瑰 裴莹 铜版 2003年



作品阐述:

该作品完成于“非典 ”期间,是以“家庭创伤记忆”作为创作背景展开的系列作品之一。画面首先通过尖顶屋轮廓的作品外框形态,将叙事线索引入“家庭”这一范畴。对称的尖顶屋造型多应用于传统建筑,具有一定的稳定感,这与“屋中”动摇倾斜的地面形成鲜明反差,以此来暗示因某种悲怆经历而被撼动之“家庭”内景。屋中左侧倒向画外的木凳,仿佛因有人刚刚起身离开一般开始摇晃,隐喻因不可控因素造成亲人离别这一事实,这与画中独自捧酒醉卧的牵线木偶形象再次建立某种情绪上的关联。牵线木偶象征具有孤独感和分离感的留守家人,他似乎想通过醉酒这一行为,要将一段痛苦记忆忘却并封存起来。画面采用了简洁的风格,运用的元素较为节制,被倾斜地平线切割出来的背景如同无尽的深渊,加之传统铜版画蚀刻痕迹与具有记忆感的茶色油墨的整体使用,更加强化陷入创伤后的情境。



图片


青春的躁动之五 徐绥新 石版 2005年



作品阐述:

本作品以作者所向往的田园化生活为创作背景,以都市青年和马为画面中心进行组织刻画。在整个系列作品中,徐绥新将都市青年和马置于不同的田园式场景之中,通过三者间不断变换的位置关系探讨都市青年对当下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不安与孤独感。画面中对各个形象及其他元素的处理都采用了夸张的手法,通过对各个元素采用饱满的造型处理,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童真与诙谐。在制作技巧上,采用了传统的石版四色分版套印技巧,通过红、黄、蓝、黑四版的分版与套印,使画面产生更多的颜色变化与丰富的层次。



图片


静.净.境之Ⅰ 李秋实 铜版 2006年



作品阐述:

《静·净·境之一》采用铜版套色的方法,用传统的深蓝加橘红叠压,最后呈现外表稳重、丰富的色彩。在题材上运用佛教经典造型语言,结合传统莲花纹样。暗部采用细腻的横排直线统一,偶间透漏出不同的佛家经典元素。在构图上特意运用对称式构图方式,呈现出庄严、肃穆的画面结构。作品的理念是要表达出佛教所隐喻的安静、宁静、意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图片


牲之魇三 王禹 PS版 2010年



作品阐述:

我在众生中看见无数个自己。他们熟悉又陌生,平凡且伟大。因为有他们在,让我感到很安然。因为有无数个和我一样的人,有着一样的梦想,过着一样的生活,经历着同样的艰辛,奔着同样的目标。

然而就在同一个世界里,因为有他们在,让我感到很惶恐。因为种种看似偶然的必然,使每一个如我的人无法如我一样安然自处,无法追求一样的梦想,无法过一样的生活,经历了万千不同的困苦,改变了既定的目标。

这是一个无法醒来的梦,一个活着的平凡者的梦。在这里,有无常的恐惧,更有不可思议的慈悲。享受这梦魇吧,正是无数个平凡的自我经历,才使得更多的平凡值得珍惜。



图片


后园惊梦(组画) 龙智 铜版 2012年



作品阐述:

画面所呈现的形象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具有鲜明的中国美学特征。孤鸟、倾斜的凉亭、若有所思的人、无尾的马,这一切看似正常的场景和形象又似乎充满了荒诞与虚无。借助于铜版画语言的特点,将这种细腻而梦幻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画面以连幅的形式强化了这一视觉印记。整体上展现出一种淡淡的禅意和纯净的气息,隐秘含蓄又可以直抵人心。



图片


纹美人 程庆陶 木版 2013年



作品阐述:

“点侧虫蛾折花卉,淡粟青纹绕余地”汤翁如是描写的纹身,从图腾崇拜经由刺字等过程发展流传下来,已有千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木刻的产生伴随着雕版印刷术的起落并传而至今也有千年的痕迹。木刻作品《纹美人》从以上两种中国传统的文化积淀出发,力求在传统的纹身文化与古代木刻二者千年的历史交错空隙中,寻找一处弹性的空间,借以表述当下人们所需的自由个人化的精神属地,同时能够传承并发扬民族的共通文脉,增加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作品采用黑白木刻的表现语言,运用半解构式的处理手法,加上菱形归纳的原则加全因素的刀法组合。大面积的黑色背景映托出主体物象的强烈对比,与画面形象的设计突出一种反差效果的既视感。



图片


她从历史中走来 6 王慧娜 丝网版 2013年



作品阐述:

在《她从历史走来》这个系列中,女性属于“被凝视”的主体,然而又呈现出一种被割裂和隐匿的状态。将符号化的图章、条形码、标牌放置其中,带着生活和岁月的痕迹,统一在一个比较昏暗的色调当中,其中女性和历史是多重的指涉和隐喻。女性文化圈和男性主宰的文化圈如两个相交圆,其中重合的部分只能用男性文化主宰的语言架构加以表达,而溢出主宰文化圈的部分则属于女性无意识感知的经验,无法用既有语言加以表达,因而成为“失声”的“野地”。历史总是由男人写就,女性只是作为隐藏的背景色,这种“失声”和碎片化的历史虚无感是我试图通过画面的形式张力呈现的。



图片


计划书之六 王戈 数码版 2013年



作品阐述:

在不断物化的社会里“地方性”的概念会不会逐渐消失?我们对于地标的理解会不会只是一个经纬坐标的数字?再无其他印象。传统概念里的“地方”是一个有温度、有风情、有人文的空间概念,当人类的空间进程演变到今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数字化空间里的人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空间体验,生活的便捷改变着人们所有的沟通方式,这种改变同时意味着“地方性”的特征逐渐模糊、消失,人类趋同化成为人类共同特征。至此,“地方”概念最终变为坐标系上的一个数字而已。



图片


身份 张世俊 丝网版 2014年



作品阐述:

这是作者《众生相》系列作品中的一幅,系列作品记录了生活在艺术家身边的朋友、家人和熟识的人。生活经历会为每个个体留下不可磨灭的形影气息,一幅作品就是一段独特的人生。作者赋予每个生命适当的形式、痕迹、空间和色彩,用最熟悉的容貌经营出普遍而典型的艺术形象,阐释着作者对时代的理解和记忆。

该幅作品主要呈现衰退的暗淡和成长的明亮,画面中布陈凌乱的线条、沉郁的色调,用对比的方式衬和着强烈的黑白反差。稀凌的额角、无形的双眼、紧逼的薄唇与曾经的身份建立着似有又无的联系,无奈也无可替代。时间的逝去,总是坚定不会停息,重新诠释这过往的一切。



图片


留住记忆之三 赵彦忠 铜版 2015年



作品介绍:

入选第二十二届全国版画展,第一届全国工业版画展,作品收藏于湖北美术馆,深圳画院。


作品阐述:

铜版画《留住记忆》之三,画面以废弃的工业厂房为线索,通过略显沉重、阴郁、不安的语境进行刻画,透露了作者企图利用转喻的手法转换成某种观念,进行情绪化的创作。

几代人的工业梦曾经在那个图像中,是不能忘掉的一个记忆,这并不是某个人的记忆,而是关涉到某种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社会大的变革、几十年的工业化经验、工业文明的梦想,也夹杂着对农业文明的眷恋。画面中虽然没有人物出现,但在灰暗、空旷的废弃厂房空间中,几把破旧椅子的布局,力求表现大的变革时代,重工业与新型工业转型时期人的孤独、失落与不安。画面虽以铜版画最基本的线腐蚀、飞尘技法为主,但作者仍力求画面语言的丰富性,灰色中的不同肌理层次变化。

如何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我们那个时期越走越远的重工业、大工业的梦想,如何唤起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性精神与良知,留住记忆,思考未来,正是作者所思所想。



图片


呼吸1 夏强 铜版 2015年



作品介绍:

作品《呼吸1》 2019年入选第五届中国当代学院版画展、“2019·青春飞扬全国青年版画家提名展”、“日常生活的隐喻—韩中日国际版画展”。


作品阐述:

《呼吸1》作品是以对生存环境思考为主题,呈现出呼吸健康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冲突,画面以灰色空寂景象为背景,刻画了藏匿于类似胚胎空间中求得生存的人物主体形象,表达出人类将自身外化的同时无止境的攫取以求得无限欲望的满足,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作品采用铜版画的蚀刻、干刻、飞尘、单色印刷等艺术手段描绘出干枯的、荒芜的、苍茫的景象,为画面增添空寂荒芜之感。以此唤起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思考,并发出呼吁: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



图片


文化状态•书系列之二十 宋伟 数码版 2016年



作品阐述:

“书”为我们留下了几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画面以“书”的形式进行艺术创作是通过对“书的文化空间”的构思,结合古代化石“鸟”的原始形象为符号,并以单纯平面化的构成方式来呈现当代版画艺术语言,利用拼贴、组合、分解、重叠、挪用、变形、转换等绘画艺术手法和技巧来处理画面空间。从思维意识中思考与媒介的结合来达到自我的视觉审美和视觉效果,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运用数字化技术与传统版画艺术语言的融合,来引申版画语言和艺术形式的拓展与研究,营造出一种“视域融合”的多元艺术形态共生的数码版画艺术,并让人们的视觉文化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图片


澄怀·味象  范东明 丝网版 2017年



作品阐述:

作品是以书为切入点来捕捉瞬间情感的形式。营造属于我自己的空间维度,产生戏剧性的画面冲突,使可视化的图像成为思想情感的承载者。

在这个视觉形象冲击的时代里,我选择了从本我出发,在纸本中摄取细微情感的方式并加以自身的艺术体验进行创作,使作品在纸本素材所具有的影响记忆与我个人的情感自主发挥相结合的同时让作品赋予新的现实指向意义并再一次唤起人对自身及认知世界的新触动。



图片


栖遇 于雨田 木版 2017年



作品阐述:

《栖遇》作品是想表达在丛林深处转角遇到小鸟们在休息的静谧场景,画面以自然森林栖息为主要内心图式构成,通过传统黑白木刻技法全部运用平刀刻制作而成,流畅的黑色线条与疏密灰色面的穿插关系撑起了画面留白中心区域,枯枝的藤曼像一张无形的防护网隔绝着安全的距离,画面中的树木与云融为一体,代表深陷大自然中的观察视角,厚重的云层增加了原始森林的神秘感,与树木融为一体的蝉、蜻蜓、小鸟,预示画面中看不见的低弱声音环境。刀法自然,线条的软硬相汇,除黑白灰整体关系外,更想表达点线面之间的韵律和节奏,体现出物体的不同质感的软硬虚实关系。中心点的小鸟在注视着观者,欲建立与观者之间的精神沟通,作者试图将内心图式以绘画的窗口形式去表达给观者,同时也在窥探窗口以外的精神世界。



图片


行者·九歌 王彩珍 铜版 2017年



作品介绍:

2017年入选第二十二届全国版画展,2017年获虚苑优秀青年教师及应届毕业生版画创作奖一等奖,2018年入选第三届中国版画大展、哈内姆勒中国青年版画奖、2019年入选第五届中国青年版画展 2020年入选“青春飞扬·2021中国青年版画家提名展”。


作品阐述:

每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事物的方式,画面中选择在不断移动的过程中挖掘事物的不同形态。荒原、尘砾、动物,仿佛是在寻找与俯瞰造物主的乌托邦。画面中的黑白灰仅用点线完成,选择了单纯的线腐蚀,没有使用过多的技法,这使得画面表现更为纯粹。王彩珍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延续这一主题,她对生命生长过程的迷恋以及敏感强化了她本人对自然界的认知,这种世界观始终贯穿着她的创作,并形成了富有表现性的独特绘画语言。在她的画面里,带给观众的不仅是点与线的强大生命力,还能感受到对所描绘之物的具象解析。



图片


摸黑 秦琪 铜版 2018年



作品介绍:

2019年,《摸黑》入选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2021年,《摸黑》参加青春飞扬2021青年版画家提名展,典藏作品奖。


作品阐述:

秦琪一直以来关注的是人的存在状态和身份认同。为了更好的体会到社会边缘化的群体,他去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做了一年多的志愿者。长时间的接触,这些非正常社会群体的内心情感和生存状态也逐渐地触动、击中了他的内心所想,让他对人类的命运开始思考。人的疯癫或病态是镜像世界还是现实世界?人们能不能解域器官对身体的束缚?我们能不能以一种游牧的方式来寻找到一条从文明中逃役出来的路线?之所以摸黑是要抹去一切被建构的历史,在漆黑的场域内,无生成了一切,这一切是原初的真实。



图片


印记-舐犊情深 张昊 铜版 2019年



作品介绍:

作品《印记-舐犊情深》2019年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20年入选第三届国际学院版画联盟大展;2021入选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翰墨丹青庆华诞”辽宁省教育系统献礼建党百年优秀美术作品展“荣获一等奖”。


作品阐述:

“心相的真实”是我艺术创作始终不变的基点。在虽说不算很长,但也不短暂的艺术历程中,我寻觅、实践并探索着自己的艺术面貌,完善着个性艺术语言,以现实生活为蓝本,通过作品记录并展现着个体经验下的当代生活。《印记—舐犊情深》记录的是藏于我脑海深处最美的景色,述说的是难忘的回忆,是对美好童年的写照。关于“印记”……1991年初秋的一天,我们哼着小曲唱着歌、扛着大红旗、坐着大客车,跟随老师一起来到了人民电影院观看中国台湾出品电影“妈妈在爱我一次”。但没能料到的是“世上只有妈妈好”唱哭了全场人,我也不例外……今天,我通过艺术作品来诠释生命历程中的点滴,来赋予“舐犊情深”具有双重指向,来书写“母子”更深远的含义。



图片


中国山水组画 梁锐 石版 2021年



作品介绍:

作品《中国山水组画》2021年入选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


作品阐述:

中国山水,首先是文化,其次是自然。“山水”包含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对于自然的内在体悟。此系列作品,是投射于水、木、石之上的想象建构。作品将石版语言和山水题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写意性图式给山水以新面貌、新形式,建立画面新的秩序,达到创作中手法自如、形式自由。同时,对中国传统山水所传达的艺术精神进行探索,研究山水文化精神层面的传承、深化和延续,寻求山水题材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性及现实价值。


关闭窗口

备案序号:辽ICP备17006107号-2    本网站由威斯尼斯wns888入口信息网络中心维护

Copyright By lumei.edu.cn 2002-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我们: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