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FA毕业季 | 鲁艺芳华 • 威斯尼斯wns888入口2020毕业季绘画艺术学院篇——油画系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3日 14:16  消息来源:


undefined




作品名称 | 《19-10》


作者  |   毕馨之

导师  |  张志坚

尺幅  |  150X15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利用几何图形的相互穿插和相互叠加来产生复杂的空间结构,表现出复杂的社会现实。 在色彩上拉开颜色之 间的对比关系,让对比更加强烈,使画面效果看起来更加丰富鲜艳,来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增强画面对人内心的刺激。 在我的创作中试图以物的形变,色的冲突为介质,尝试平面绘画的多种可能,寻求内心的表达的圆满。



作品名称 | 《钟声拂浪迟》


作者  |   金宵

导师  |  张志坚

尺幅  |  120X18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多年学习生活中,我曾经茫然无措,和许多同龄人一样,面对着前浪大量的没落与异化,失控的科技,陨落的神祗,也从未放弃过追求温暖,感受存在的幸福。仍向往年少时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贪恋之情尽管也让我犯下了不少“错误”,却也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了我的境遇。

在疲弱的意识形态中,仅能靠一种情感摧枯拉朽地支撑自己,即对绘画的热爱。它迫使我以自己的方式、凭自己的螳臂、和这个时代所有的人一起,承担我们共有的希冀和不幸。




作品名称 | 《远山》


作者  |   李陶然

导师  |  张志坚

尺幅  |  120X15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作品《远山》表现的是六个青年人登山的场景,登顶的同时眺望着远处更高的山峰,而远处的山峰实际是一个垃圾场,对于个人来讲,终其一生就是不断的翻越眼前的山峰,但很难说真的会翻越群山到达另一个全新的境界。 而对于人类而言,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画面中六位青年所登上的,是布满着风卷落叶的断崖,犹如一个时代陨落的凄凉,远处的风景似乎诉说着下一个轮回注定的命运,很难说会真的有什么不同。 用色上我采用粉绿和粉红为基调,同时保证画面的颜色纯净度,意在减轻沉重的主题以及弱化垃圾场的明确的指向性。



作品名称 | 《手术进行时》


作者  |   丁永升

导师  |  及云辉

尺幅  |  150X18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无论信息传递是口述文本还是数字编码,我们都经历了事实—介质—人至少这两次误读,或者就算在面对事件现场的你也会有更多的疑虑,这种叙事元素的部分缺失造成对事实的持续误读是我身处其中并且感兴趣的点。 从目前的画面上来说,延续了我的具象写实的方式,画面中逐渐删减破坏叙事元素与结构,将个体物像与叙事内容进行打乱和转换,使画面中主负形体与具象、抽象之间分别转换,在这样的画面中得到具有趣味性的未完成感结果。



作品名称 | 《岛上日记》


作者  |   张闽

导师  |  及云辉

尺幅  |  150X200cm

材料  |  布面丙烯

作者自述  |

梦幻岛是我幻想中构建的一个隐秘世界,现代社会的商业性发展飞快,人们的感性需求一直提升,但客观世界里的某些外在限制束缚着我们真实的内心,梦幻岛成为我们的一个情绪的倾泻口。通过绚烂的视觉效果、特殊的视觉角度、独特的构图方式等营造出一种徘徊在现实与梦幻之间的神秘性,意图给绘画带来一种引发思考的故事情节。通过我的绘画作品希望能够传递给观者一种浪漫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冷静的看待过去与当下的娱乐及未来对于整体的意义。




作品名称 | 《七把真实的椅子》


作者  |   赵博

导师  |  及云辉

尺幅  |  80X8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2008年本科毕业近十年后,我选择重新回到母校学习深造,而《七把真实的椅子》这幅作品是我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亦效仿巴勃罗·毕加索把这个时期戏称为我个人的“蓝色时期”并试图最大限度的简化画面中“不应存在”的因素,占据整个画面七分之一或更多面积的海滩把海面与完全平涂的深蓝色块区分,而这七把椅子在其中起到了绝对平衡的关键作用。



作品名称 | 《机场2020》

作者  |   孙帝坤

导师  |  牟达器

尺幅  |  150X25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作品描绘的是沈阳的桃仙机场的候机厅,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状病毒的迅速扩散导致了航班、机场旅客流量大幅减少,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威胁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与健康,这幅作品主要记录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与感受。




作品名称 | 《概格B》


作者  |   陶建阳

导师  |  牟达器

尺幅  |  200X15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个人很喜欢80~90年代的造物,历久而又弥新。 个人认为80~90年代的工业产物和建筑都有明显的这种特点,都给人一种粗犷而又实用、整体而又精细的感觉。 作品画面多利用了很多时代感的建筑、空间和汽车,带有了一种时间沉淀的观感,希望在画面中体现一种科技与时代生活的历久弥新的状态,而且相对新的建筑和旧建筑形成对比,同时人物的动态和空间中的建筑与载具,也表达了时代的变迁后新生的活泼与旧物的稳定。



作品名称 | 《无限•维度-系列No.5》


作者  |   王新

导师  |  牟达器

尺幅  |  200X15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当我面对空白画布的时候,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到将来会形成怎样的面貌。 一切都是变化、未知的。 我在我和绘画之间的动态关系中寻找着一种相对的存在与和谐。 精神的呼唤是形式的灵魂,呼唤使形式获得了生命,且由内向外发生着作用。 作品以一种内张力的扩展来表达我对时空和世界认识的反思。 从线的维度开始都是基于无限性的理念,它是一种逻辑模式也是一种表现方式。



作品名称 | 《北方北》


作者  |   邢邦成

导师  |  刘子平

尺幅  |  120X14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感知力的重要性在我的创作中也居于核心,切实的身体感受升华为心灵的体验,在《北方北》系列中是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感知的结果,也是个人生活轨迹的真实感受。 “疏离感”“冷漠”和被欲望吞噬的人都是作品里经常出现的画面,画面中的场景大多选择人们较为熟悉的,但是进一步观察后却仿佛给人一种陌生感从而达到内心的共鸣。 也是我主要想传达的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感知形态。



作品名称 | 《周聚会》


作者  |   杨捷

导师  |  刘子平

尺幅  |  150X120厘米

材料  |  布面丙烯

作者自述  |

体育馆的内部的楼梯间,穿过楼梯间,才能到达热闹的运动场所,它在体育馆里仿佛是边缘化的。 我想要捕捉楼梯间人来人往却无人停留的寂寥,加入了一个模糊的人物为楼梯间而做停留。



作品名称 | 《光合作用系列——1》


作者  |   张雅楠

导师  |  刘子平

尺幅  |  150X110厘米

材料  |  布面丙烯

作者自述  |

镜面的魔幻气球具有绚丽夺目的,自由的,轻盈的,危险的,具有诱惑性的含义。加满了氢气的气球可以飘到很远的空中,从古至今各个时代里的人总是对于自由的向往都无比的强烈,中国古代对自由的解释是“由于自己”,就是不由外力主导,全由自己做主。梦幻的镜面气球满足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形象的整合,气球的形象便是人类对追求美好矛盾的感受,对美好的向往,对于美好破灭的恐惧感


作品名称 | 《落日弥镜》


作者  |   杨林黄子

导师  |  陈旭

尺幅  |  100X20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作品《落日弥镜》取材于一张风景照,我们眼前的世界是由无数图形和图像组合而成,图形与图像直观的传达当代生活的信息。 我将现实生活场景进行拆解和重组,在“可见”与“隐藏”中摸索,希望能在不断的尝试中打破常规的具象视觉呈现的同时保留自己对事物的观点。 我的绘画题材多来源于生活,日常拍摄的图片最终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创作的核心,建立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至关重要。


作品名称 | 《OPENING FISHING》


作者  |   袁周

导师  |  陈旭

尺幅  |  25X30厘米

材料  |  布面综合

作者自述  |

三年的学习里,我体会到自己在作画过程中经常会“分神”出新的感觉和想法,这给我带来了一些困境。究其原因是我的灵感来源于各种图片素材和碎片化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即时性和不确定性。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加,我渐渐脱离出传统的“定稿-深入-完成”的作画方式,相对随性地把感兴趣的事物合理化地逐渐置放于画面中。伴随着心中意象的滋生,我游走于各种片段并暂时地沉浸其间,画面也随之被逐渐填满。




作品名称 | 《城式镜象四》


作者  |   张连

导师  |  陈旭

尺幅  |  200X260厘米

材料  |  布面综合

作者自述  |

创作作品选择以《城式镜象》为绘画主题,通过绘画的方式,在图像转换及语言搭建的过程中,空间与质感被逐步消解,强烈的色彩与交错的形状重新解构了图像原有的文本信息。 表达自身对城市生活的认知状态,以绘画为载体去反应现实,同时不断追问个体在这一过程中的情感转变。


作品名称 | 《歌剧院》


作者  |   张谋

导师  |  陈旭

尺幅  |  150X200厘米

材料  |  布面丙烯

作者自述  |

在我的表象背后所隐藏的是一颗不安且躁动的心灵,这种敏感的情绪化波动只有在面对绘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与宣泄。 带着这种本能的诉求,我在绘画题材与技法的选择上处处彰显了暴力感和戏剧性。 我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场关于情绪化视觉呈现的个体战斗,在与画面纠缠与厮打的过程中,在绘画生成的分秒当中把持着情绪波动与绘画走势的距离,在控制与失去控制的一刹那呈现出最为真实的自己


作品名称 | 《光之门》


作者  |   冯硕

导师 |  任敏

尺幅  |  122x244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跬步》和《光之门》是一组虚象绘画作品。 从主题到绘画技法探索都沿着“向虚求真”的主线进行。 庄子有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我的两幅毕业创作即是以无涯之虚为方向去探寻万物在表象之下潜藏的更多可能性,用形与色辅助自己去探知虚无存在中蕴藏着的真与实。


作品名称 | 《噬梦No.1》


作者  |   刘昊天

导师  |  任敏

尺幅  |  160X32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在以往的创作中,我往往会集中精力去表现个人的某种情绪,这与我的当时内心所处的状态息息相关。 但经过了那一阶段的探索之后,我逐渐开始站在更为客观的视角去思考心理状态本身。 我开始在画面中去尝试体现自己的某种心理状态之所以产生的缘由、或是这种状态对于我和我周遭的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或影响,这种思考借由某种载体传递出来,可能是一个梦,亦或是其他的什么。 内在的感受、冲突、以及各种各样的情绪所交织出的复杂的心理状态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我的画面上,默默诉说着生活的故事。

作品名称 | 《有趣味—No5》


作者  |   徐雅涵

导师  |  任敏

尺幅  |  200X486厘米

材料  |  木板综合

作者自述  |

列作品名称拟为《有趣味》,这个具有形容词意味的“有趣味”在我的意识下是一种私密的、个人化的情感。 是真实语境下的 “你让人难以琢磨”; 是相反语境下的“你真有趣”。 所以在表露我自身情感的同时可能存在这样一种状态——不是完完全全地来暴露我内心中的想法,而是一种被我自主地通过某些手段将它圆滑之后形成的最终状态。



作品名称 | 《格格不入》

作者  |  郜小固

指导教师  |  张志坚  李文超

尺幅  |  180X12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我作品画面中的场景是一个我明天都要面对的场景。当我每天早上醒来、中午和晚上休息时、在烦恼时、开心时、无聊时,从宿舍的窗户往外看去便是它。四年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它对我而言满满地似乎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数学式的直线组成建筑,自然而富有变化的形状和浅色调构成云彩,以及违背现实的黑色块就像图腾一样矗立在那。常常会陷入一种不可明状的感受当中,既熟悉又陌生,既一成不变又千变万化,既平庸又神圣,好像显得一切都是那么格格不入。



作品名称 | 《轨迹》


作者  |  郭恒

指导教师  |  张志坚  李文超

尺幅  |  180X10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本幅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平日对人际变化思考时我会发现当代人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轨迹,他们在相对的空间下沿着自己的轨迹有秩序地重复着单调的活动,彼此熟悉但又陌生地交集、配合着。他们没有清晰的面孔,只有浮于表面的情绪。



作品名称 | 《秘密街道第29号》


作者  |  潘雨晨

指导教师  |  张志坚  李文超

尺幅  |  200*200cm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这幅创作是我受到了当下流行的设计风格的影响而创作的,例如蒸汽波设计风格以及孟菲斯设计风格,它们的那种梦幻、艳丽的色彩搭配、充满着未来主义感的元素、无视一切模式,突破一切条条框框的开放式思想都深深的吸引着我,画面中我借鉴了这些风格中的几何化、超现实、霓虹世界的元素,我将收集到的景物重新变体并且进行几何化、颜色上的大胆处理,再通过这些元素合理的搭配也能更好地表达出我所想营造的那种温柔、美好又戏虐的后现代的“新世界”。



作品名称 | 《INFJ的思维显像》


作者  |  张家铭

指导教师  |  张志坚  李文超

尺幅  |  180x36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我试图将时间概念融入到绘画语言当中,进而对人在其行为模式中的目的和心理进行讨论。我尝试在画面中,分析个人的心动语言,在这个过程之中我逐渐将视点转移到人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上,关注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新的画面,不断剥离人本身的行为概念从而转换到生物的共性概念。




作品名称 | 《Urban river》


作者  |  刘思彤

指导教师  |  张志坚  李文超

尺幅  |  90x 12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这里有我认知到的美好,绚丽迷人的色彩,内心深处的柔软,复杂而充实的情感,而这些堆积起来的“美好”却显现出某种不安,它们躁动着,绞扭 着。



作品名称 | 《一场手术场景》


作者  |  靳勇杰

指导教师  |  张志坚  李文超

尺幅  |  320×60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这幅作品是我伤痛系列的其中一张,主题是人为灾难的残骸和一场手术的拼贴式结合,画面主调为黑白两色,强调历史感和氛围。光线较为集中,集中表现舞台效果和主体。空间主为稍俯视,也是为了强调舞台效果,人物和物体大小比较主观的处理强调主次。用比较模糊的表现手法,和残缺的物体和人物表现创伤和灾难的遗留。当人为的灾难对人带来伤痛时,有人弱小,有人坚定,但这都可以避免的。这件作品是我对人为灾难的反思。


作品名称 | 《世界呢?分钟》


作者  |  宋宇翔

指导教师  |  张志坚  李文超

尺幅  |  180X3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逐渐地陷入了生活的“陷阱”。人融入于庞大且系统的体制所构建的价值体系之中,逐渐消除了作为独立个体的本来特质。在我生活的周遭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使我联想到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对“荒诞”的形容。而令我感兴趣的是于此“荒诞”的现象之中,人的内在情感和在现象背后人隐秘的生活状态。




作品名称 | 《剧场》


作者  |  汪赫然

指导教师  |  张志坚  李文超

尺幅  |  180X25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演绎着自己的角色,一幕接着一幕演下去,但我们不会提前看到剧本。在作画过程中总是不敢打破自己对于一个“封闭空间”的想法,不敢大胆尝试,害怕破坏了整体和谐的空间,但是后来我明白,不成立的矛盾空间正是我应该要建立的,有不现实的元素,才会增加画面的戏剧性,不要思考,要接受自己潜意识的信息,这会增强作品的荒诞性。



作品名称 | 《美杜莎之筏》


作者  |  杨贺宇

指导教师  |  张志坚  李文超

尺幅  |  150*250cm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美杜莎之筏》原来是由法国画家籍里柯创作的,我将其中的原始资料,如图像,构图,所指意义,和美杜莎之筏的叙事,从艺术史的内在分析中剥离和提取出来。在经过一系列创作之后,原始意义的观念被解构和重组,并生成了一个符合当代意义和价值的图像作品。



作品名称 | 《陌生的女孩》


作者  |  赵梓旭

指导教师  |  张志坚  李文超

尺幅  |  160X12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在自己的作品中,我更加注重图像素材的选择和后期的转换。在图像的选择上我倾向于那些与个人经历具有一定关联的图像,或与自己的生活状态有相似之处,或源于我对一些经历过事物的重新表现。因为创作的过程同样作为我与自身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我通过与自身对话使作品与自身都达到一个自己期望下的平衡状态。


作品名称 | 《美少女战士1》


作者  |  黄晓斌

指导教师  |  陈旭  梁昊鹏

尺幅  |  150X12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创作灵感来源于自身的爱好…喜欢科幻类以及悬疑类的电影以及电视剧,将我喜欢的某一场电影里的人物以及场景或者封面拆分重组成一个全新的故事,凸显诡异奇幻的风格…有可能是一部动画片也有可能是一部喜剧,这些元素放在另一个主题里就完全不一样的氛围。



作品名称 | 《寂寞老人像》


作者  |  纪元

指导教师  |  陈旭  梁昊鹏

尺幅  |  80×12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作品的画面是一幅纯粹真实的场景,老人坐在并不整洁的场景中,仿佛在打扫中发现了什么,并进入了回忆中。时间带走了我们的年纪身边的人和事物,但却带不走我们的回忆和情感,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让你能够静下来勾起回忆的珍贵之物。



作品名称 | 《有我在》


作者  |  蒋沁佚

指导教师  |  陈旭  梁昊鹏

尺幅  |  120X17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这幅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旧照片,当时看到家里的旧相册脑子里有了很多想法,比如这张,画面中是外婆抱着儿时的我,背景我用了大量深绿色的树丛来凸显人物,左下角的房子是我儿时记忆最深的老房子。这幅作品完成的整个过程中都是带着深深的感情,我想表达的意思是长辈对晚辈那种“你大胆往前走,我会在身后保护你”的那种安全感。




作品名称 | 《一条鱼》


作者  |  孙金阳

指导教师  |  陈旭  梁昊鹏

尺幅  |  180×21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艺术家对生活的看待当时可以说是千人千面,一条鱼的解读方式也有无数种。当观者看到艺术家的作品,它得到的信息、情绪,可以是温和的,粗暴的,高兴的、邪恶的、沮丧的。好的作品应该是具有包容性的。这条鱼创作的过程就是摧毁在建立的过程。



作品名称 | 《没钱没时间》


作者  |  王靖媛

指导教师  |  陈旭  梁昊鹏

尺幅  |  120×80厘米

材料  |   布面综合材料

作者自述  |

没人知道我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没人了解我的底线是什么,所以我可以肆无忌惮的玩,最大化放大情绪来表达事物。不用在意是现实存在还是臆想,眼见不一定为实,我所画的就是我意识到的最真实和清晰的东西,我不会说谎,我也不会骗你。



作品名称 | 《焚烧虞美人》


作者  |  王耀峰

指导教师  |  陈旭  梁昊鹏

尺幅  |  180X23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在我的认知里,我目光所能观察到的人,通常都充盈着虚假的兴奋,其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沉默。总有人试图解释沉默的含义,倘若沉默可以用语言描述,何必还需要沉默?炽热的情绪被迫压抑在躯壳中,灼烧着自己与他人。用尽了全力,透出绝望的气息,由这炽热给予个人苟活的温度的同时,散发着如同虞美人般极致的死亡之美,令人窒息。



作品名称 | 《重山之间(二)》


作者  |  张成才

指导教师  |  陈旭  梁昊鹏

尺幅  |  100X15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这幅画是我继《重山之间(一)》的再探索。自然是一个整体,人是另一个整体。人及其所造之物独立于自然,人们逐渐把自然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于自然相比格格不入。在画面中,我通过压缩色彩以及通过一个个“色块”、形状之间的大小、挤压、重叠去体现自然空间,对于画面中每一个物象的体现是均等的。画面中的人们孤立于环境之中,与周围互不联系,构成一个不合自然逻辑的画面。



作品名称 | 《掷链球的人》


作者  |  张乃千

指导教师  |  陈旭  梁昊鹏

尺幅  |  259X15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一个掷链球的人在操场上,是一个沐浴在夕阳下的温柔场面。



作品名称 | 《夜不能寐》


作者  |  张晰滢

指导教师  |  陈旭  梁昊鹏

尺幅  |  100×15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我常常忧虑,这种情绪困扰着我的生活。《夜不能寐》是我被动关禁闭假期的心情写照,热闹喧嚣是我们,不安担忧也是我们。看来的开朗的人,也许心里或多或少住着一个林黛玉。人们总是不愿看到忧愁,可焦虑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将这部分明面摆出来,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作品名称 | 《初心》


作者  |  佀雨田

指导教师  |  陈旭  梁昊鹏

尺幅  |  180X13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我的作品画的是一张即将上台表演的戏曲演员们在后台进行上妆的场景。画面想表现这个有些凌乱的后台因为即将上台表演而产生紧绷却有条不紊的气氛。选戏曲后台作为作品的叙事内容,因为觉得绘画创作和戏曲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十年磨一剑,想展现出一副好的作品或者一段精彩绝伦的表演,都是每个人背后付出了辛苦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我希望大家记住自己第一次拿起笔或者登台的那种心境,不论在什么样的舞台,都要激励自己不忘初心,希望在以后的创作中,我依然可以感受到第一次拿起笔的那种满足和快乐。


作品名称 | 《夜幕食客》


作者  |  陈伊扬

指导教师  |  刘子平

尺幅  |  180X20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我的作品在题材上,从东北文学作品中截取灵感,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饮食的着迷,深深吸引着我。啤酒、烧烤这些出现在中国宵夜文化中的饮食元素,在上班族群体中颇为流行,当卸去世俗的面具,吃些合胃口的夜宵,似乎成为了人们结束一天工作后最好的减压方式。夜幕降临,食味正浓,这是一种平常生活散发出来的气味。



作品名称 | 《大黑与大黄》


作者  |  蒋靖

指导教师  |  刘子平

尺幅  |  200×18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我观察的视点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在题材方面我更加喜欢身边熟悉的事物,但是同时又不想对画面“给予厚望”。两只不知缘由打架的狗使得画面增加了许多轻松诙谐的因素,以至于在表达上不用绷得太紧。



作品名称 | 《窗外》


作者  |  李彬赞

指导教师  |  刘子平

尺幅  |  100X10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我们的生活和城市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多彩。我们在享受这一切的同时却产生出了无数的生活垃圾,这些垃圾堆积却难以处理,这幅作品是从一个窗户的视角,左边是城市高楼右边是垃圾堆,高楼与垃圾堆常常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之中。这已经是城市中另类的风景线。



作品名称 | 《帽子与窗外》


作者  |  帅迪一

指导教师  |  子平

尺幅  |  130 x 160cm   2019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受中国传统水墨艺术形式的影响,在我的创作中,画面色彩主要以黑白单色或者纯度较低的颜色为主,在创作上我都尽力诠释一种中式所拥有的意境感,帽子和窗外的建筑物群,都笼罩在一种饱和度低的色调下,蓝灰色所呈现的幽寂、幻想,带来的是一种叙事性的阐述和禅宗的“静虑”,安静般的作品更善于使人想象和冥思。



作品名称 | 《这是梦的第几层了?》

作者  |  孙铭珺

指导教师  |  刘子平

尺幅  |  110X9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梦境是奇妙且带有神秘气息的一个空间,这种有趣味的、奇妙的境象往往都触动着我敏感的神经细胞。画面不再是对梦境的重建而是一种对自我的分析,产生无意识中的理性认知。把自己当成一个“谦虚的梦境记录装置”进行一场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在这个世界里我可以怀疑任何事物或改变任何事物,毕竟在荒诞这件事上现实本身永远更胜一筹。




作品名称 | 《源盛》


作者  |  谢昀桓

指导教师  |  刘子平

尺幅  |  20X15厘米

材料  |   综合材料

作者自述  |

江河之水 , 驰涌滑漏 , 席地长远 , 无枯竭之流 , 本源盛矣 这是一个数据化时代,是目前的“新一代”,也是未来的“旧一代”。在全球化下,随着科技发展对生活的渗透,我们的空隙将如何被填满?在这组作品中我借鉴了格林伯格对波洛克的解读:“回到媒介自身”。材料上使用了克莱因常用以隐喻精神对物质的浸透的海绵材料。海绵之上是借化学原理制出的带黏性聚合物,随着水分挥发, 其表面会逐渐出现颗粒感与结晶。

作品名称 | 《还要和我一起玩吗》


作者  |  张涵博

指导教师  |  刘子平

尺幅  |  120X160厘米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潜意识是意识反复刺激形成的,它在我们的头脑中模糊又存在着。每次有很模糊的记忆,我都希望将这记忆保存下来。当我用单色调去留存记忆,虽然会缺少颜色的表达,但是足可以让记忆保存。再阅读作品的时候,可以继续去研究潜意识在记忆中是如何存在的。




作品名称 | 《丛灵》


作者  |  张艺昂

指导教师  |  刘子平

尺幅  |  90 x 90cm   2020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万物皆有灵,我认为花草也是如此。在我偶然间用调色盘上剩余的颜色在画布上勾勒出了一张女孩的脸时,我不禁陷入了遐想,这该是一个怎样的女孩?紧接着一个花仙的形象从我脑内跃然而出。作品采用大面积的冷色调,点缀一些金箔,以营造一种梦幻的氛围。作品寓意着我想象中自然植物的拟人化,画面中描绘了三位花仙好似闲谈一般的情形,以及我想要呈现的一种静谧初夏的避暑清凉感。




作品名称 | 《样儿》


作者  |  周明慧

指导教师  |  刘子平

尺幅  |  120×160厘米  2018

材料  |   综合材料

作者自述  |

作品灵感源自于我对学院深厚的感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品中的树木取景于学院里的一角,这座“城市中的花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工作者。当黑白的人物与树叶重合时,新鲜的树叶展现了生生不息的一面:保留着棱角,带着温度,藏着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