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FA毕业季 | 鲁艺芳华 • 威斯尼斯wns888入口2020毕业季绘画艺术学院篇——版画系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3日 13:35  消息来源:



作品名称 | 《春夜带雨》《情感系列


作者  |  刘庆美

导师  |  李宝泉  徐宝中

研究方向  |  版画视觉语言研究

尺幅  |  43cm×60cm 80cm×100cm

材料  |  铜版 木版+丙烯

作者自述  |

在我研究学习版画过程中,我对版画的画面语言深沉而赋有灵魂的表现性语言深深吸引。版画可以与我进行“对话”“交流”能表达自我,阐释自我的情感、内在思想、寻找自我与外界的联系,建构了一种恰当的关系。版画画面语言的表现性传达我对学习生活中对亲人、朋友、同学的真切感受,她们的温暖情意触动着我的内心。婉转真挚的情感激发起我对情感的热忱和解读。她们带给我的深切感动我用版画画面语言表现性来回馈对她们得感谢。自述散文诗歌与版画创作结合,更突出我的主题思想。画面当中每一个幽默变形荒诞的表情都承载着一份曾经美好的记忆。自我的诠释、感谢遇见、理想追求都呈现在我的版画作品中。




作品名称 |《又见南山系列》《奔走系列》


作者  |  蔡舵

导师  |  张宝国

研究方向  |  木刻语言当代性研究

尺幅  |  50cm×70cm

材料  |  水印木刻

作者自述  |

毕业创作的灵感来源来自我在十字路口驻足等待红灯的时刻,一路上我都是赶着时间步履匆匆的,只有在路口时才让我被动地停下了脚步,才有时间调整一下舒口气,抬起头静静的看着周围的人与物。等绿灯亮起的那一刻或者在前一秒人们又开始前进,朝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目标驶去,渐行渐远。这样让我思考了很多内容,街上的十字路口又如同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样,人们在忙碌着在努力着,朝着自己的目的地奔走。

艺术作品的表现与完善始终要以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为基础并伴随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注重个体生命体验并将作品融入到当代社会的发展中,关注人文精神,拓展新的视觉呈现成为我这次创作索求的目标。


作品名称 | 《对视—滞留地1号》


作者  |  杨嘉琛

导师  |  张宝国

研究方向  |  木刻语言当代性研究

尺幅 |  40cmx70cm

材料  |  黑白木刻

作者自述  |

这次的创作我会将画面当成镜头的感觉来表现。进行一个可控镜头似的电影场景的一个描述。希望可以表达出我对于创作的一种态度,就是并不见得一定要把你全部内心的情感都放在画面之上。不妨以一种故事叙述的方式来将观者带入进情景当中。之所以要通过黑白木刻为主的方式来创作是因为我想要有一种怀旧黑白电影叙事片段的感觉出现在作品上,在整组创作当中,我采用同步刻制的形式来完成。希望表现的刀法尽可能的一致,最后,再进行统一的调整。希望所展现的画面效果和最初的黑白原稿,尽可能地在气质上相契合,在相对于具象的画面当中,做一些表现形式上的转换。

通过镜头对人物形象的不断拉近来营造镜头感,使作品能够有趣味感,增加故事性,人物主要是以具象的形象来刻制,当然,人物的面部表情我会先用宇航员式的头盔去遮挡,再通过镜头的转换来慢慢将画面放大,这个过程中,我会加入变焦镜头的效果来随意切换画面需要表达的内容,接近尾声时揭开故事结尾形象,这样一来会利于观众不自觉地被吸引而进入我想表达的情景当中。

这组作品想要的画面观感就是利用镜头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表达出一个静态的美感与微观的世界。而想表达的主旨是通过一些电影镜头的转换,表现出一个看似荒诞,实则梦幻,现实的场景。也希望利用梦想与现实这两种反差来告诫现在的年轻人们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同时,也要脚踏实地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的生命是由自己去选择和把握的。



作品名称 | 《生成系列》


作者  |  曹建红

导师  |  张宝国

研究方向  |  木刻语言当代性研究

尺幅  |  80cm×160cm  80cm×176cm  80cm×190cm

材料  |  水印木刻 +拼贴

作者自述  |

此次创作以个人经历为主,它是属于叙事性的。在创作手法上,根据现实条件采取了不同的创作方法以及多种艺术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在画面布局上,学习了漫画以格为单位的画面分割方式,但在此基础上也存在个人不同的理解。漫画的分割在保持平衡的基础上,既是对情节进行有序的分割也是对观者观看时间的分割。我的作品以格为单位,学习了这种对观者观看时间的分割方式。不同的是漫画是有情节性、顺序性的,而我的作品在画面布局上是脱离情节,跳跃性的,以视觉语言为主。一个画格与一个画格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也没有从上往下、从右至左的阅读顺序,属于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不同状态下的人物并置于同一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各种不同的人物关系,画面最终呈现的是独具意味却又充满趣味性的精神视觉图景。



作品名称 | 《你自己与你所有》《困与被困》《建议是看开点》《与海无关》


作者  |  钱宇鑫

导师 |  张宝国

研究方向  |  木刻语言当代性研究

尺幅  |  45cmx60cm

材料  |  黑白木刻

作者自述  |

四张黑白木刻的整体画面呈现是以空间感以及较为密集的画面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想营造出一些较为压抑和紧张的的环境,但阳刻的形式又会给画面中留出一些若有若无的空间,在一片密集中也会寻找到喘息。在创作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我自我状态的一种调节和疏导。“网”“捆绑”成为了这次创作的主题。

在水印木刻的创作方向则是延续了之前创作的内容,主题依然是围绕“圆”的这个概念出发进行的。我认为圆的包容性也是最强的,它有着太多含义,能够满足人们对它的无限想象,圆是世界也是一个点,它存在于每个人的时间与空间之中,我们不能对它进行一个模式化的设定,因为我们每个人对它的想象都是无法被统一的。






作品名称 | 《影武者自白》《内卷社会与爱》《自审的BUG-2》


作者  |  张乐

导师 |  张宝国

研究方向  |  木刻语言当代性研究

尺幅  |  60cm×52cm  87cm×50cm  44cm×52cm

材料  |  综合材料

作者自述  |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验不断存积,对社会生活的敏感度也随之提升,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也越来越不那么“单纯”。所以我转变了我的创作方式,我不再纠结于所谓的形式与构成美感的呈现,而以一种将情绪视觉化的方式展现给大家,在表达叙事的同时,向观者展示大众处事时的态度或来自自身情绪的体验,例如:暴躁、调侃、麻木与讽刺等等,并让作品夹杂着一丝神经质来对悲伤及其他情绪进行包裹。

艺术始终内化于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我们生活在当下会面临很多的现象与问题,一直的压制与克制,让自身尽量处于接近完美的人设,一直不停的纠结挣扎于多种角色的转换中,同时也需要一个释放的阙口。我在之前的创作中一直处于被自然和身处的人文环境所感染,从而形成了例如“构成主义与形式主义”的绘画方式。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创作还可以以问题作为导向,可以将问题具体概念化后的以可描述的方式,将艺术语言的叙事能力通过感性放大去进行更深的挖掘,一些叙事性与观念性的加入也能使作品问题的针对性更加的具体,这样就可以使问题在相对可见的情况下看清叙事方向,从而保留住当下性与鲜活感了。








作品名称 | 《追光者系列》


作者  |  王子博

导师  |  王慧娜

研究方向  |  当代版画艺术语言研究

尺幅  |  98cmx80cm  98cmx68cm

材料  |  木版

作者自述  |

我在制作研究生毕业创作的初期,大量的学习以及阅读了有关于版画创作构图的相关书籍和作品。在思考自己的木刻创作过程中,借鉴了部分王兵,吴建棠,宋光智的木刻刀法表现。在思考之初,我的第一想法是:一定要刻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且在对自己对于木版画创作的理解度考量下,通过积极和导师沟通,确定了这一套以人物场景为主要元素的主题创作。其实在研一阶段,就一直想刻人物。但由于当时的想法,创作思路不太成熟,就一直没有成立。这次有了充足的时间,并且在和老师的沟通讨教后,终于得以实施。在创作时,我的想法就是一构图为主,使构图的叙事性强于对主体物刻画的表现力,在创作时,绘制了大量的草图。并将草图中的主题和人物场景相互结合,尝试不同种类的构图所带给人的不同感觉。并将每一幅创作画面进一步完善。对于创作者来说,自己首先要明确创作重点,并将创作重点的主题通过艺术语言巧妙的展现给观者。我个人感觉,在这些传统木刻构图的发展历史上,中国是将各家之所长全部收纳其中。因此我的创作初衷也是着重表现画面构图对于画面主题表达的深刻解析力及说服力,大量运用黑白切割构图,突出画面主体,加强视觉效果。我的创作灵感则来自于自然,用不同的刀法和形象表现出具象的物体,同时又让画面构成显得更加新颖。进而使不同的画面语言联系起来,表达出抽象化方式与具象的人,物,景相结合的木刻创作思想。





作品名称 | 《一山更比一山高》《站台》《准备手术》


作者  |  张娟

导师  |  王慧娜

研究方向  |  当代版画艺术语言研究

尺幅  |  55cmx78cm

材料  |  丝网版

作者自述  |

我想疫情几个月的隔离肯定会让每个人变得压抑和苦闷,也让我看到了另一种隔绝化的生活方式,原来我们以为的正常人际交往在病毒面前突然变得断裂试的淡泊,外部物质的推动和挤压使人的情感关系逐渐异化,人的心理在慌乱过后变得敏感而疑惧,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加沉默和疏离。在这样的状态下,绘画便成了我抒发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一方面,我渴望在机械不安之下寻找到生活中的荒诞与戏谑;另一方面,我努力使自己像一个局外人,看清这荒诞的本质,不被慌乱不安带来的沉默疏离所吞噬,正因如此,在我作品里体现的戏谑、幽默、片段、玩笑背后是我寻找的某种恐慌以及疏离。

那么在整个创作期间可以说在这个特殊时期,我感受到了人在自然疾病面前的渺小无助,因而当我今天再重新理解人们若无其事的玩笑、醉生梦死、寻欢作乐生活着的背后所隐藏的到

底是什么的时候?我在想它是否是经历过历史的恐惧、冷漠和疏离?这时候我才真正有一点点理解了我论文里写到的杜尚和博伊斯两位艺术家的观念,理解杜尚调侃、反叛的背后隐藏的对人类不堪一击的嘲讽和对整个艺术史的颠覆。而在博伊斯那里我更加理解到他在《什么是艺术》这本书里说的“周围世界与人的联系”的观点,人在与世界建立联系的过程中,物质会反过来控制人们的内在活动。我突然意识到,人们总以为是自己的存在和创造改变了这个世界,却常常忽略了物质产生的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变动,不是人类改变了世界,而是世界变化了人类。而且物质的波动永远是未知的,它突然爆发,甚至不会给人任何的提示和预警。所以,当物质发生大的波动的时候,我们才会那么的慌乱和不安。这便是我创作期间得出的结论。



作品名称 | 《昆虫记系列》


作者  |  王园

导师  |  王慧娜

研究方向  |  当代版画艺术语言研究

尺幅  |  60cmx43cm

材料  |  铜版

作者自述  |

早在人类存在之前,昆虫就已经存在。无论我们迁居在何方,它们都一直伴随着我们。虽然都习以为常,可我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仍是有限。昆虫与我们的外貌有着天壤之别,它们到底是什么?它们又能创造出何种世界?这有时不禁让我陷入沉思。

毕业创作选择的主题是昆虫系列,题材主要是以蜜蜂,蜻蜓和小飞虫等。这些幼小的生命常常出现我们的自然世界里,容易被忽视,我想借毕业创作展现出我观看时的它们。为它们创造出不同的“生存空间”。

通过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与学习,搜集整理昆虫图片资料,再经过细心的筛选后,我选择用电脑制图软件PS绘制创作,打印出来后再在纸上进行勾画,填涂,抹去以及添加肌理再次输入电脑,形成一幅完整的创作。

版画在制作上,有时会出现特殊的肌理效果,也会为画面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技术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需要有工作室的机器才能印制出来。这是疫情出现后遇到的最大难题。经过手工制作出的版画创作,效果会比画稿精彩很多,会出现铜版画独有的印痕与韵味。

创作《昆虫记》系列时,让我想到的一个词是“溶解”。蜜蜂的身体与自然的溶解。弱化翅膀,利用PS调整虚实,昆虫翅膀隐藏在阴影里。黑色块锁住视觉中心,灰色空间溶解它们的边缘,既无形又闪现,具有一定的空间关系。有时我给昆虫的翅膀做夸张处理,增加抽象的效果。人们习惯把很微小的东西放在显微镜下去观察,这样看清它们的内部结构,画面里的色块和线就是仿造在显微镜下观察后的效果。还利用手绘增加画面绘画性的笔触质感。

这段不同寻常的创作经历,是一次再思考的过程,不断丰富我的想象空间,拓宽了我的观看视野,使昆虫在我的记忆里不断加深,并且鼓舞着我的好奇心。



作品名称 | 《窥视系列》


作者  |  米书琪

导师  |  王慧娜

研究方向  |  当代版画艺术语言研究

尺幅  |  73cmx64cm

材料  |  丝网版

作者自述  |

本次我的毕业创作主题是“窥视”。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那些与我们无关事情的的关注。

日常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总是对于打听八卦,又或是关注其他人的生活或者是隐私这件事情有着异常的热情。这些人总是在对他人身上发生的事情感兴趣,这有可能是出于想给生活找点其他乐趣,也许是想引以为戒,又或是出于其他等等原因,这些都成了我们“八卦”别人的理由。而现在这种行为我们称之为“吃瓜”,网络又为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这也逐渐的开始导致人们更加的关注别人的生活。而对于“吃瓜”这件事情,都是在当事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生的,网络上人们躲在屏幕背后,生活中躲在别人的背后,这种着重对他人的关注也是变相的一种“窥视”。







作品名称 | 《1964·他说系列》


作者  |  李万卷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54cmx39cm

材料  |  纸本素描

作者自述  |


本系列创作皆源自我生活中的一个长久思考:
“人与人,有多远?”
我观察远处的人,从华灯初上到下一个华灯初上,人始终以家为单位,和其他人保持着人间烟火的疏离,在狭小的空间里释放内心的天地,而这些盒子一样的空间,又不甘寂寞地组成了楼房、城市与社会。人们就是这样矛盾——又孤单,又害怕孤单。
我观察近处的人,公园玩耍的孩童,路边散步的中年人,疾步的青年人,他们在人群中做着自己的事情,而周围其他人并不在其眼中,只是一个需要绕过移动的障碍,这和患抑郁症的家父并没有什么不同。
除了物理性的盒子之外,人的心中也有一个盒子。
我们从小到大常听到一些话,如“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世界之大,人群之密,人的生命感受真的能完全推至另一个人心中吗?




作品名称 |《我以为系列》


作者  |  张胜男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30cm×42cm

材料  |  纸本素描

作者自述  |

我的创作《我以为》系列灵感是来⾃于⼀本书,我在图书馆⽆意间看到的⼀本书,⾥⾯讲述了不同的物种相结合之后在某⼀时间段或先后它应该出现什么特征直到最后它的最终形态。在这之前我对幻想艺术并不是很了解,在看到这本书之后我查阅了⼀些资料像在中国像⼭海经》⼀类的都可以称为幻想艺术。所以在我看到不同物种的结合经过变异和融合,它们器官和外形上的变化我⾮常感兴趣,所以我⽤苍蝇为原形想象了⼀个形象,经过推敲这个形象逐渐稳定。在这期间我赏析了⼤量的墩皇壁画和中国古代服饰借鉴了其中的⼀些元素充实我的作品。之所以是《我以为》系到,是因为我觉的这⼀系列的作品主观的意识较多,是⽐较⾃我的⼀个表达。



作品名称 | 《缚》系列


作者  |  于艺晗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150cmx120cm  30cmx40cm  30cmx40cm

材料  |  数码版画

作者自述  |


《缚》的灵感来自于被迫受海洋环境恶化影响的生灵们。我想用“线”,将那些因人类受到伤害的生灵重新与人类连在一起,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这条“红线”作为画面主题具象的延伸不仅意味着生命的延续,还有想要表达我们与它们之间的相互的救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挣开了与“他们”连接在一起的“生命线”,但却忘了“线”一旦断开,我们自己也会走向毁灭。希望人类能够逐渐认识到我们的欲望对自然的伤害,对我们自己的伤害,尽力的修复我们与自然连接的纽带,否则那就是作茧自缚。  



 

作品名称 |《短暂偏执与睡眠》系列


作者  |  陈美霖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35cm×25cm

材料  |  布面丙烯 油画棒

作者自述  |

我所感兴趣的情绪状态和睡眠。

当画面是一个入口,

一切的东西都隐含在画里。

画面作为通道的存在承载不同形式的情感,

每个人可以触发出不同的情绪 ,

贩卖恐惧 ,消沉 ,焦虑 。

有些看起来抽象的东西实际是最真实的。

油画棒是我喜欢的表现工具,

当进入我认为平衡或者不平衡的画面将独自经历这一过程,

猜不透抓不住的体验像自由生长一样迷人。






作品名称 |《缘起——缠》


作者  |  刘慧珍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60cm×80cm

材料  |  丝网版

作者自述  |

我的作品《缘起》系列最开始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组图片,图片中展示的是人体部位与自然的关联性,比如掌纹跟树枝,眼睛与月球,脊骨与山川……看到的时候就深受触动,所以以自然与人体为主体创作了《缘起》系列,主要想表达人与自然界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希望能通过画面这样更直接的方式让所有人更加认识到我们与自然界本为一体。

《缘起》系列里一共四副作品,,分别是《缘起-缠》《缘起-落》《缘起-纠葛》《缘起-线》。整个作品从2020年一月到六月历时接近半年。画面中大块面选用人体部位作为主元素,还有自然事物,树木,年轮,土地干裂沟壑等做辅助,在我的生命历程里,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相互关系密切。所以在我的画面色彩选择上大面积都是纯度较低,对比弱的画面颜色。画面中大量出现树木年轮,是暗喻树木像人一样,会成长,有生命。画面里分割交错的线条也是取自土地干裂形成的裂纹,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暗指自然灾害无处不在。




作品名称 |《豆蔻》《束发》


作者  |  樊禄林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37.2cm×53.1cm  37.4cm×52.5cm

材料 |  纸本素描

作者自述  |

我的创作来源于我所经历的人生阶段,不管是梦魇与纯洁相互交织的童年和孩提时代,还是阴暗和初恋相互碰撞的青春时代,或是迷茫和友情相互弥漫的青年时代,总是难以替代的一段坎坷的人生。不管是枝叶生长的一滴露珠,还是花叶盛放时的一缕阳光,或者叶黄花谢的一丝秋风,再或冰雪覆盖的一丝生机,这都是一棵植物的经历,不论是阳光还是冰雪,都是对于植物的一种刺激,就如“一切杀不死我的都能使我更加强大”,人生亦是如此。我希望的绘画则是来自于自身的,将自身20几年的人生缩影进入画面,每一笔的力度,弧度都来源于这段经历的情感,每一笔都孕育着温度和生机,总和的画面才会有自身的标记。

大面积的灰黑色定义画面的情感,精细的素描部分塑造画面的身骨,简单的几何图形映照着不同时代下情感的代表。






作品名称 |《我的秘密》系列


作者  |  赵悦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30cm×22cm

材料  |  数码版画

作者自述  |

作品名为《我的秘密》,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具象写实的表现手法,尝试用抽象的形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再创作过程中我勾画了大量的草稿,把近几年的日记全部翻找出来阅读并且感受,在创作中先在纸上画手稿然后在加以电脑手绘二次创作,将两者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取得理想的画面效果。

试图以版画语言来转述我的日记,本次创作试图将版画印痕与手工书籍相结合进行艺术创作,既丰富了版画传统载体的展现形式,又对手工书籍的制作方式进行了一种创新,将心中所想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作品相对于单纯的印刷书籍和版画作品而言具备了更高的艺术审美和发展潜力。








作品名称 |《暧昧·一》


作者  |  付红雪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60cm×160cm

材料  |  布面丙烯

作者自述  |


《暧昧》系列作品通过颜色与肌理表达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由初识到亲密。绘画材料上我选择丙烯在凹凸不平的画框上自然流动。所有图案都是偶发性的,最后再进行加工整理和对局部的刻画,使画面更加丰富完整。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直接放弃了对观念的表达更多的是情绪的释放,这使我的作品在解读的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含义。




作品名称 |《混沌之二》


作者  |  刘叶子美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52cmx168cm

材料  |  手绘

作者自述  |

这是一篇在相对稳定而单一的环境下进行的论文创作,但他们所蕴含的情感和心路历程并不单调。写作的过程也是研究创作的过程,从一开始我就一直在想怎么恰当地把一个人的情绪以一种具象方式表达出来。梦境显然也是情绪的一种展现形式,而不同的梦境中的情绪又各不相同。所以我的首要任务便是捕捉和记录梦境。这个假期与梦境的交织、记录、分析,便是几乎每天醒来都要做的事。在记录它们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不同的新的情绪感受,这种双向体会真的很美好。不论是快乐、幸福,还是悲伤、恐惧,这些情绪在梦里都一应俱全。有时候记录这些情绪也是一种享受。




作品名称 |《疫,NO.1》 《Danger,NO.1NO.2》


作者  |  丛士森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60cmx37cm

材料  |  丝网版

作者自述  |

疫情的背后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欲望。现世的诱惑,人类的欲望。关于疫情真正的根源留给专业人士去研究,在这里我们不做探讨。而我要说的是关于疫情背后的思考。

关于诱惑和欲望,一切的诱惑根源因来自于人们的欲望,一切的诱惑都那么的美丽动人。正如这美丽的病毒背后却是致命的危险;美味的野味可能携带大量的病毒和寄生虫。在《掌控习惯》一书当中提到过为什么坏习惯总是很容易养成好习惯却不容易养成,坏习惯都是即时满足的,而好习惯都是延时满足。

在如今这个纷杂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如立身,值得我们深思。


作品名称 |《七日游》


作者  |  赵一泽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417cm×60cm

材料  |  木版

作者自述  |

木刻版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承载的和蕴含的精神世界是变化和无限发展的。艺术家在作品中不仅表达自己的情感,还表达了其他人的经历和感受。为了达到不同的表现效果,需要各种不同刀型及不同的刻法,因此刀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审美元素。《七日游》的七天分为七张图像,分别对应狮子、人鱼、猿、熊、狼、猪、蝎子,利用动物和行为的共同特点创作。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提高,越来越关注和自身安全相关的事件。作为创作而言,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因此社会现象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创作灵感。






作品名称 |《北山》


作者  |  郭彬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417cm×60cm

材料  |  木版

作者自述  |

作品《北山》是我毕业创作的其中一张,我在作创作的时候喜欢边想边画边刻,一开始既便是创作稿很充分,我依旧喜欢边画边想,因为刻版和稿的感觉不同,只有边画边刻,才能跟板子的感觉走,画面的构成就会很舒服不会感觉生硬,我的这个《北山》应该是迄今为止,我做的最大的一幅风景画,我采用了大空间的处理手法。




作品名称 |《喧嚣的花》


作者  |  梁明晗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15cmx15cm

材料  |  纸本素描

作者自述  |

我的创作灵感来源和我的生活是有着直接关系的。我所接触到的人群,事物,我听到的每一句话,看到的每一颗星星,一棵大树,一束花,一朵云,甚至一粒尘埃都与我之间产生了联系,我便想通过这些联系去探索些什么,这自然中的万物便是我的灵感来源。玫瑰代表着深刻情谊,永恒不变。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玫瑰为画面元素之一,通过它所代表的含义和我的画面产生反差或共鸣来表达处我看待事物的观点,我的情绪。我的创作受个人情感因素影响,主要以生活为写照,反映情绪,个人喜好,生命力。诗无达诂,正是我希望给予观者的感受。




作品名称 |《安眠》《假如》


作者  |  王爱博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50cm×60cm

材料  |  数码版

作者自述  |

我的创作也就是自我现实的精神表达,有一些画面来源于我的梦境,梦境里的事物几乎都是模糊的,朦胧的。我不想单纯表现一种孤独恐惧感,在充满恐惧的氛围中更像展现出一种跳脱社会群体的自由感,而我的作品里除了自我之外还有一些也许会令人压抑的“主角”比如“乌鸦”很多人认为乌鸦知道一些人类不知道的事情,认为乌鸦会预言厄运,甚至死亡。“无法辨认的脸”一张也许是因为不幸的事故造成的变形的脸,有些时候即使那个不幸者是善意的,我们还是会因为那个脸而感到恐惧。“许多一样的人”多胞胎也是人类,但是多胞胎经常出现在恐怖电影中且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这种“相似性”本身就会令人觉得的诡异,与众不同的相似性会有一种未知感,而未知让人不安。“眼睛”人们第一肯定会想到心灵的窗户,因此当一种平常没有眼睛的事物突然长出眼睛,呈现的那种不确定感也会使他令人不安……



作品名称 |《执念》系列


作者  |  郭峰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尺寸可变

材料  |  纸本素描

作者自述  |

《执念》这个系列的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现实性,主要是针对当下的疫情为出发点来进行思考,当自己置身于全社会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中时会思考些什么,是作为感性的第二者身份还是作为理性的第三者身份出现?

《LIGHT CONE·“过去”》、《LIGHTCONE·“未来”》主要是以“光锥”这一概念进行创作,采用色粉、丝线等材料。“光锥”这个概念出自刘慈欣的系列小说《三体》。“光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类似一个三维圆锥,描述了在宇宙意义上光像的传递。光的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公里,而当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大于这个数字时,我们看到物体就不再是这个物体的本身,而是它过去的影像。那么“光锥之内便是命运”我想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中的一句话“如果子弹注定会射中你,那么这一枪此刻已经开了”。

我也希望观者在观看我这个系列的作品时能够将自己的思考带入其中,在作品的世界中去寻找到即将发生于自身事件的“光锥”(命运)。




作品名称 |《白羚》《白鹿》


作者  |  王楠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35cm×80cm

材料  |  数码版画

作者自述  |

四年的大学生活,没什么预兆的消失了,我一直等待开学,这个开学却迟迟没来。在疫情最初时,还在幻想着开学可以把自己的稿子变成铜版可天不遂人意。

《即墨》系列的初期是那段时间看到白毛女剪辑的影响,脑海里总是有个白发女子夜晚在河边洗头。自己总是想着在山洞里不洗头可怎么办啊。就趁着夜晚就着月光出来洗个头发吧。这个想法就是这个系列的开始,墨色为夜,卿为月。后来上升到水墨效果的表达,以及虚幻故事的展现。我一直很喜欢虚幻缥缈的灵闻异事,无人道其真假,却万人相传。所以整体氛围以神秘为主,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墨色的空间。是圣洁,是远离人烟脱离世俗的,我一直喜欢不接地气的东西,这大概就是打动我自己的美感。只有的自己偏执的热爱着一切才有意义。而我向往的就是这虚无的一切,摸不到,也抓不住。




作品名称 |《虚无世界3》


作者  |  王雨萌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40cmx40cm

材料  |  木版

作者自述  |

我的创作来源于自我内心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把自己置身于一个观察者、局外人的身份去看这个世界。找寻自身存在的意义,思考“我”与世界的关系试着去发现和去解读。以极大的主观性着眼于人类精神与体验。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说过“只有当人处于极度的孤独、恐惧、空虚、绝望状态的时候,人对自身的认识才会深刻起来,才能真正领悟到自己的存在。”创作既是灵感的输出也是存在的反思。这次创作希望通过最直观、最简单粗暴的形式把瞬间微妙的情感表达出来。《虚无世界》系列,“虚无”是一种无意义无属性的超时空。万象之源泉,万物之归宿的心灵世界。不管外界如何变化,这里都是平静、和谐无争斗的。这是哪里?这就是心灵世界。《百态》想表达“我”的感受与观察。一个瞬间的情绪或一个持续的状态。瞬间的绝望、对物质的向往、无目的的迷茫等等。《无意义》是创作过程中表达情感交错与冲突和即兴处理。




作品名称 |《春风祭》系列


作者  |  魏梁加宝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40cmx50cm  40cmx55cm

材料  |  纸本绘画

作者自述  |

我想我是自然与生活忠实的感受者,相对于客观存世,我更喜欢把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赋予到我接触的事物之中,或是说沉浸在自我意象后的世界;我的作品《春风祭》系列,所想表达的无非是我的精神世界,画中展现的更像是一处精神避难所;创作这系列作品,可以说是满足我为了将美好记忆长存的愿望,让我在精神空虚的时,从蒙尘的回忆中找到昔日的幸福感;在画中我营造的天地间,肆意地释放着自己的情感,在那里,做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这样就够了。






作品名称 |《与我无关·1》


作者  |  李哲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59cm×42cm

材料  |  纸本

作者自述  |

病毒生成与传播主要是依赖个人的行为活动,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只能在特定的寄主细胞中复制繁殖。这个过程可能是对现状不满发动的变革,也可能是对已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后的被动转性。

作品《与我无关》系列中主要使用了红黑配色。黑的周围都是较强的红色颗粒状纹理,代表的是围绕在人们周围的病毒。黑色的主体则是纵欲无度后失去自我的躯体。

病毒不是平白无故的来到人类身边的,人们不越界,不打破生态平衡,各种生物都会在各自的位置上。“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原理,病毒自然就会附着在这些邪恶的躯体上。扭曲的欲望就会像病毒破坏细胞一样损害人的精神,使完好的躯体下面目全非。

作品名称 |《神龛》


作者  |  何泳宜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60cmx96cm

材料  |  电脑手绘

作者自述  |

长时间以来,在我的认知范围内,爱都是一个值得被歌颂的伟大情感,所以这次毕业创作我以爱为主题,同时表达爱与恐惧的依存关系。本次创作分为三张作品,分别是“神龛”、“陆地之上”和“温床”。我想要把爱这个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空间化,所以作品也分为了上、中、下三个部分。我想以偏“神话”的风格表现三张作品,同时我还喜欢鲜明的故事感,我用几个相同的元素贯穿整个画面,身着圣袍的高大驼鹿、手持苹果与蛇的小神像、空洞的神龛、蝴蝶、镜子、阶梯和人,每个形象都有斟酌和隐喻。我希望将观者带入我虚构的象牙塔中,顺次参观,感受我对主题的特殊诠释。






作品名称 | 《隔离3系列01》


作者  |  李文慧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50cm×40cm

材料  |  丝网版画

作者自述  |


我留意了一次网络热点,热点主人公因为一些真假莫辨的信息被攻击,网友狂热的讨论和定义事件的主角是一个怎样的人,即使他们从未见面。而当事人,只能被动的承受这些赤裸裸的语言。
我发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意识无意识去评价甚至定义一个人,即使我们只看过他的几张社交媒体照片。我们真的对自己的这种评价有信心吗?这些建立在如此短暂的接触下的评价。无论这些评价是赞扬或者是否定,我认为他们都太过于片面了。我认为网络的发展使这些社交存在的问题变得夸张和荒谬,去掉网络的包裹,这种事情反映的本质问题其实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社交中。
在不进行行为展示的时候,会将行为表演所用的亚克力道具打开,方便观众可以很好的从艺术家和观众两个维度观察这件作品。
被这些评论包围的我们,也无意识的被这些评论塑造。
所以我想用一个作品反映这个问题,吸引大家去关注和思考。






作品名称 | 《习惯》


作者  |  张小晨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110cmx150cm  28cmx40cm

材料  |  数码版画

作者自述  |

我认为,在东西方世界中,人类从诞生时,便有了情绪。其实何止人类,宇宙万物,只要是生物便有情绪,一个生物的思想可以被左右,被引导,但情绪不会。情绪千变万化,作为人类,一旦生理上有了情绪,便会从面部体现出来,随即有了表情。在当下,社会工作的压力,升学的压力,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让我们在产生情绪的同时,没有一点可怜的时间去安慰自己去宣泄出自己的情绪。说是战乱时的思维更加活跃,和平年代的我们却早已成了情绪的奴隶。焦虑使我们痛苦,抑郁使我们挣扎在自己和自己的情绪间不能自拔。




作品名称 |《风景2》


作者  |  张晓龙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40cm×50cm

材料  |  布面油画

作者自述  |

我的作品灵感来源都是日常生活中穿梭而过的场景,有的是长久置身其中、有的则是匆匆掠过,总有一些风景能吸引住我的目光,通过自己的观察、思量,最终将它们定格在画布上。起初的目的是要把它们做成版画作品的,所以在用油画去表达的时候除了考虑画面本身的构成因素之外,更多的结合了版画语言,尽量用更单纯的画面去呈现自己的情感。

作品名称 |《SIGNAL》


作者  |  赵子健

指导教师  |  李宝泉  夏强  张宝国

尺幅  |  48cmx70cm

材料  |  纸本手绘

作者自述  |

在大学本科四年间,我也曾尝试过各种形式的自画像创作。在最后的毕业创作中我选择了以自画像创作的形式来分析人的多个“面”。我个人认为,自画像的地位对于每个艺术家来说都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时期所创作的自画像都是对自己所在阶段的一个总结和对自我灵魂的刨析。我也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启示大家不要在枯燥的学习工作中迷失自我,要不断的透过表象审视真实的自己。每个人都不止一面,最终在生活中产生的无数面孔中找到真正的自我,走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