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延伸——数字媒体艺术塑造多元未来”线上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1日 08:40  消息来源:

图片



2022年5月28日、29日“数字延伸——数字媒体艺术塑造多元未来”线上高峰论坛于云端如期举行,本次论坛由威斯尼斯wns888入口主办;威斯尼斯wns888入口中英数字媒体(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威斯尼斯wns888入口传媒动画学院、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双一流办公室、威斯尼斯wns888入口科研处统筹执行;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媒体与艺术学院、K11美术馆、威斯尼斯wns888入口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工艺美术设计学院联合主办;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作为媒体支持。论坛采用线上会议与同步直播的方式,论坛现场设在K11美术馆议事厅。


图片


此次论坛由威斯尼斯wns888入口王亦飞教授和威斯尼斯wns888入口赵璐教授共同担任学术主持,广邀来自全球16所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数字城市、共存空间;数字非遗、文化赋能;智慧生态、和而共生;数字社会、以人为本以及数字教育、链接世界”等五大主题进行研讨,分享前沿学术方向、数字创新实践、数字教育与数字媒体艺术服务社会的成果。

威斯尼斯wns888入口院长李象群教授发表致辞并介绍参与此次高峰论坛的演讲嘉宾。


图片


李象群院长在致辞中谈到:面对后疫情时代,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观念和态度来指引未来的发展道路,创建更具多样性的未来图景。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将进一步延伸至城市发展、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威斯尼斯wns888入口邀请到国内外著名院校的教育者、研究者、实践者,围绕“数字延伸”的主题,研讨信息时代下的前沿学术方向,分享数字创新实践、数字教育与数字媒体艺术服务社会的成果,共同面向数字媒体艺术塑造的多元未来。

在此,真诚的感谢参与这次学术活动的演讲嘉宾们!通过各位专家学者们的思想交锋,突破创新创造的边界。我们也更加坚定数字媒体艺术的方向和方法,以“艺术为人民”为我们的导向,文化的未来将诞生新的方向和维度。最后,预祝本次高峰论坛圆满成功。



图片


论坛的学术主持人威斯尼斯wns888入口传媒动画学院院长王亦飞教授谈到,随着5G时代的纵深发展以及AI和元宇宙时代的迅猛到来,人们的思维理念表达与承载方式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艺术与科学高度融合成为新时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最重要特征。科学技术的进步触发了艺术设计表达手段和艺术设计语言的丰富与延展。为探索艺术设计的边界而诞生的“数字媒体艺术塑造多元未来”的主题,既是当下亲切又神秘的艺术设计领域的美学缔造,也是鲁美人独特视角中的“新倚天屠龙传奇”。

学术主持人赵璐教授谈到:“数字延伸——数字媒体艺术塑造多元未来”论坛邀请到众多杰出的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与我们共聚在云端,在学科边界不断被打破、面向变革的当下,这是一次难得的经验,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所面对的是物理性的真实存在和数字化的虚拟存在相互交融且生生不息的世界。“要与世界联系,没有一种方法比艺术更好”,此次会议希望通过促进科技、文化、社会的协同发展,共建艺术与设计的未来图景,形成学界同仁们和谐交流的氛围,建立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良性互动。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数字媒体艺术塑造的多元未来。




图片


陈汗青  武汉理工大学

演讲主题:设计筑梦 数媒助力

陈汗青教授表达了以数字延伸为突破口寻求为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活,实现服务城市美好发展的大目标。通过设计思维发现问题,既要关注内在创新、实用、审美价值需求,同时也要关注外在的、社会的、物质的需求。陈汗青教授提出在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在推进智能化、网络化发展的进程中,创作依然需要不忘初心,扎根生活和人民。用数字媒体艺术的创新实践服务社会,服务人才,激励优秀作品的创作。



图片


田少煦 深圳大学

演讲主题:数字人文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创新

田少煦教授分两个部分来详细论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一是媒介进化对数字艺术的影响,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二是从数字人文视野的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类别繁多,研究领域和深度急需拓展。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要坚持与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志性学术成果。



图片


尹鸿烈  南首尔大学

演讲主题:数字时代下公共危机中设计的作用

尹鸿烈教授例举了在灾难环境当下的设计,从高德拉特的约束理论引入主题,探讨战略设计启动改善,列举新冠疫情期间确诊者的动态信息设计如何服务大众的日常生活。信息在社会现实应用中的介入,与设计进行融合,最终达成为人民服务的意义。表达了一种极富设计思考的服务设计理念。数字的服务设计,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这为我们未来的设计思维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图片


袁晓如 北京大学

演讲主题——可视化:数字时代的沟通桥梁

袁晓如教授提出数据可视化与创意和审美是密切相关的。他详细例举了几个信息可视化呈现的案例包括:新冠疫情晴雨表、中国历代仕的迁居地图、微博用户在空间中的活跃度信息等等。袁晓如教授倡导用可视化的方式看中国、看历史、看今天、看未来。中国的信息可视化研究需要各方面的积极探索,并致力于运用信息可视化将数据更好的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知识。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全球的信息格局,并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



图片


黄心渊 中国传媒大学

演讲题目: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说话

黄心渊教授认为,设计要为人民服务,要能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及语言的探讨之中,更要在教育的过程中锤炼出一定的方式方法,使设计者本身能够生发出足以证明自己设计素质与个人特色的作品。其次,在数字艺术创作中,不仅要确立艺术性在创作过程中的关键地位,还要将作品的服务性与传播性兼容并济,统筹兼顾。另外,黄心渊教授强调数字艺术设计的责任除了要服务大众之外,还要讲好中国故事,将数字艺术的影响力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图片


付志勇 清华大学

演讲主题:“未来农遗——面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元宇宙服务设计”

付志勇教授先为我们梳理了元宇宙的起源与发展,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如何实现联动与整合。其中元宇宙的构成要素包括:区块链、创作者经济、数字内容等等,这些构成了元宇宙的一个基础。而后介绍了基于元宇宙概念之上的重塑农业非遗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案例阐释了如何将未来素养和设计思维融入到文化遗产的情境表达之中。最后提出思考:以跨文化视角来看元宇宙,将为我们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新可能?



图片


胡洁 上海交通大学

演讲题目: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设计

胡洁教授主要从设计的视角讲述人工智能时代下怎样去做创新设计,在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于设计来说,它的关键词就是协同;而在智能化时代下,创新才是重中之重,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为大家阐释了人类所有的创新源自于对整个自然界的认识,而人工智能应该是一个协作的过程:人作为主体向人工智能提出设计需求,人工智能给人回馈设计结果。由此过程来看,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去为人工智能AI定义,那么这个关键词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



图片


蔡新元 华中科技大学

演讲题目:艺术史框架下的数字媒体艺术

蔡新元教授认为,在艺术史框架下的问题研究中,少不了对历史发展轴线环节的探讨。他从自身参与的黄鹤楼灯光秀项目出发,阐述技术革命对作品创作所带来的变革: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在本质上看,是一种观念的纠缠,而元宇宙的本质是对过去艺术形态的一种技术性反思,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方法来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观念性表达,技术永远只是方法之一。在思想上祛魅,明确我们对艺术与技术的认识,即:虽然元宇宙的未来就是星辰大海,但是,我们应当既不去仰视,也不应恐惧,只要去不断理解,我们就可知晓艺术的未来应当走向何方。



图片


Mark Nicholas Scargill 索尔福德大学

演讲主题:认识、尊重与育人——以人为本的数字媒体艺术在线教学实践

Mark教授首先盛赞与威斯尼斯wns888入口中英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的合作办学项目,以及中国学生的优异表现。在Mark教授看来,“人”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关系可以分解成三部分来认识:一是“共同目标”,在艺术凝聚力下肩并肩。二是“信任”,人与人互相理解,在教学中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创作中了解受众的偏好。三是“心态”,每个问题都会有它的解决方式,要去发现每个人的独特思维、技能、风格,明确信心,鼓励创作。在交流中发现,在学习中记录,在创作中收获。



图片


徐瑞鸽 美国雪城大学

演讲主题:可视诗歌——信息驱动的艺术创作实验

徐瑞鸽教授认为,信息设计中,数据的质量大于数字的数量,不带有主观性的数据是值得设计的,每一个数据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徐瑞鸽教授首先通过例举信息艺术作品《月下独酌》和《布拉迪写的一首歌》论证声音会影响人的心理及生理,声音可以作用于疾病的治疗。而后对鸟类迁徙数据的创作进行展示,研究城市的光对鸟类迁徙的影响,进而触动我们思考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她致力于通过诗歌信息可视化设计为人们带来生理及心理上的多感官体验。



图片


吴小华 中国美术学院

演讲主题:设计服务大众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拓展与思考

吴小华教授的演讲主要介绍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下的资产管理与资产云项目设计。探讨了如何在数据时代中用设计与资产管理对接的问题,讲解了团队目前研究的课题方向:物联网时代下的算法驱动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资产云的形象码生成流程图和识别流程图;资产云的平台客户端展示等等。以上,通过资产云的设计实践为我们带来一种新思想:数据即资产,媒介即认知,艺术即创新,算法即设计。



图片


詹炳宏 北京服装学院

演讲主题:时尚视域下的虚拟风潮以及设计转型

詹炳宏教授分为两部分讲述从虚拟人到虚拟时尚的变迁。第一部分:例举虚拟人物Miquela和日本最具影响力的时尚模特Imma,展示国际视野下时尚领域的“虚拟风潮”。第二部分:例举元宇宙背景下,艺术家创作的数字时装作品。阐释虚拟时尚语境下未来用户的特征。结尾展示北京服装学院在虚拟形象领域的探索:虚拟角色的构建、虚拟服饰材料、虚拟服饰设计、数字时尚置景、数字技术对传统服装的复原实践等等。



图片


梁岩 吉林艺术学院

演讲主题:数字媒体艺术的场域审美

梁岩教授首先阐释场域的概念,后例举埃利亚松的光感作品、蔡国强的烟花作品,解释说明人为的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干预,可使作品的空间具有场域表达的可能性。从声音到影像,到声音影像结合,再到立体空间,这种对于审美对象的界定已打破原始局限性。“自然场域即自然,人工自然即场域”。通过技术不断提升对自然对象的一定控制能力,扩展艺术表达的介质,为人类想象力、创造力提供新空间。



图片


王建民 同济大学

演讲主题: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的课程思政

王建民教授首先分享教学指南的框架、课程思政教学、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艺术文化的根基在哪里等问题以及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要求等等。后讲解艺术设计学科与新闻传播学科相结合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在教学应用中的介入流程与从动画到虚拟现实作品、再到球幕电影、互动投影作品的发展进程。最后例举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作品,三维人物与数字绘画结合、虚拟仿真与未来城市结合、与智能汽车驾驶系统结合等等。



图片


廖宏勇 华南师范大学

演讲主题:数字“镜像”的主体性:新媒体信息架构的人本意识及映射方式

廖宏勇教授主要结合物质本体论、能量本体论、信息本体论,分三个方面来探讨数字“镜像的主体性。一、“人”:突破风格与技术的偏执(主体性)。“元宇宙”是一种关于“人”和周遭世界的数字“镜像”。二、“实例”技术形态的现实世界映射(事实)。三、“追问”主体性之思(观念)。最后提出问题:如何以“主体性”介入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如何引导学生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主体性观念等。



图片


赵璐 威斯尼斯wns888入口

演讲主题——从互联网到元宇宙:视觉设计与媒体的未来图景

赵璐教授首先展开话题“在媒介演进的大背景下,如何共创视觉设计的未来图景”。而后结合团队作品分两部分进行阐述:一是文化价值力与媒介迭代,通过研究模型的建立,导入从互联网到元宇宙的媒介背景下视觉设计的转向;二是数字延伸与视觉叙事。赵璐教授提出数字媒体艺术五维衍生模型,即在虚实共生、人机共生、万物共生的数字场域中,思辨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信息设计交织融合,共同构成元宇宙混维的信息场,为当代视觉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介入方式和视觉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