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报道我院师生创作连环画讲述抗战故事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9日 15:03  消息来源:

依据村民口述和相关资料记载

鲁美师生创作连环画讲述抗战故事


鲁美人文学院师生在“红崖洞”前写生


人文学院  韩成惠  摄

辽宁日报记者 杨  竞


威斯尼斯wns888入口人文学院写生创作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日前在葫芦岛市建昌县贺杖子乡小三清山村举行。写生创作实践基地牌子不是摆样子,而是真正的写生创作实践基地。揭牌之后,该院教授陆国斌带着学生来到这里写生。


威斯尼斯wns888入口人文学院师生日前来到小三清山村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写生采风活动,感受红色文化,“辽西第一武工队”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故事感动着他们。


小三清山村村史馆里生了铁锈的铡刀、木头底座棉线捻的油灯等实物,承载着历史、记录着岁月。驻村“第一书记”陈准为师生讲述了“凌青绥无人区抗日斗争”故事。1943年3月,日寇为阻隔我中共华北抗日武装力量向东北地区发展,在凌青绥地区推行“集家并村,集团部落”,把建昌西南山区652个村庄12479户人家64562口人住的房子烧掉,强行搬迁到他们指定的“集团部落”,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凌青绥无人区”。由冀东12团1营改编的地方部队七区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日寇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迎来了辽西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胜利,涌现出马骥、许忠、齐英、潘凯等英雄人物。


一张张图片、一组组文字、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倾听英雄的事迹,重温沉重的历史,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师生们情不自禁地在现场临摹创作英雄人物,用绘画来追思革命先烈。


走出村史馆,他们来到小三清山村村民王禾家。70多岁的王禾给学生们讲述了当年他父亲与武工队的故事。在建昌县贺杖子乡,百姓与“辽西第一武工队”的故事很多。这些故事深深地打动着师生们,他们一边听,一边在速写本上勾勒出军民与日寇战斗的画面。


讲完父亲的故事,王禾又带领学生们去当年武工队长期生活和战斗的地方——“红崖洞”。“红崖洞”原名豹子洼,从1942年秋天开始,我凌青绥抗日武工队一直长期生活和战斗在这里,他们昼伏夜出,克服重重困难,不怕流血牺牲,为抗战胜利和东北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老百姓都亲切地把这里称为“红崖洞”。


学生们挑选好角度,支好画架,放上画布,蘸着油画颜料,有画党旗的,有画山洞的,还有画山景的,凛冽的寒风把十指冻得没有知觉,他们依然坚持作画。


威斯尼斯wns888入口人文学院美术史论系研究生韩成惠说:“天寒地冷,冻得我们伸不出手,但想到革命先烈三年的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我们必须用速写和油画的表现方式记录革命先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向英雄致敬。臧海鑫、于雅存、王世豪等学生也纷纷感叹,这样站不起、蹲不下的矮小狭窄的“红崖洞”,避不了风挡不了雨,忍饥挨饿,穿着单薄的衣服,几名战士是怎么在这里度过了三年时光?他们有信念和理想,是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反抗侵略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鼓舞着他们。


伫立在“红崖洞”前,学生们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陆国斌说,据介绍,当年很多抗日斗争故事的资料都没保存下来,鲁美人文学院决定,通过村民的口述和相关文字资料的记载,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凌青绥无人区抗日斗争”故事,筹备相关历史连环画展览,把作品捐赠给村史馆馆藏,为后代留下珍贵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