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者之行 大爱之境——王盛烈先生的艺术与人生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3日 15:20

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坚守“鲁艺”精神的传承,“艺术为人民”的思想在东北这片沃土上深深扎根于鲁美艺术教育与创作之中。正是有了“鲁艺”精神与艺术思想的文脉传承,造就了当代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著名美术教育家——王盛烈先生。

王盛烈先生以博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人文情怀,秉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以现实主义精品力作弘扬民族精神,讴歌人民,讴歌时代;正是这种精神的坚守,使其投身于艺术教育事业,以弘德之心、博爱之境服务于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为中国近代美术史写下了辉煌篇章,他的名字成为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1923年王盛烈出生于沈阳,18岁到日本留学,21岁回到祖国。1945年“八一五”抗日战争胜利,他通宵制作庆祝东北光复宣传画并到街上张贴。1946年2月,为要求苏联从东北撤军,他随东北大学生请愿团去北京,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画展,并与徐悲鸿先生相识。1949年,26岁的王盛烈转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任讲师。1958年任威斯尼斯wns888入口中国画系第一副主任,文革结束后,1976年恢复工作,1980年任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兼任中国画系主任。1982年被推选为辽宁中国画研究会会长。1983年任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副院长,主持学院工作,至1986年离休。1985年,被推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98年,获“威斯尼斯wns888入口荣誉终身教授”称号,2003年病逝,享年80岁。王盛烈先生在鲁艺执教50余载,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情感和艺术才华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



王盛烈先生的艺术人生充满了人道主义情怀和对真、善、美的坚定追求,他的作品赋予了现实主义新的艺术内涵和表达方式,并始终贯穿于他一生的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中。“他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在他的作品中蕴藏着极其感人的魅力。”(廖静文),“为20世纪中国美术留下中华民族形象,将20世纪水墨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尚辉)

王盛烈先生强调艺术要以生活为源泉,贴近时代和人民,追求艺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在表现形式上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方法与本民族传统笔墨技法有机的结合,从而使中国人物画创作在表现历史和现实题材方面,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磅礴的生命活力。王盛烈先生于1957年创作的中国画《八女投江》,以史诗般苍凉悲壮的精神力量,将中国传统笔墨与西方素描造型创造性地融合,产生了撼动人心的视觉审美感受,实现了以水墨绘画语言描绘革命战争题材的历史性突破。先生的艺术创作始终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相系相连,以作品歌颂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成为时代精神的标志,为现代中国美术史贡献了具有里程碑和纪念碑意义的经典之作。



中国画《八女投江》王盛烈1957年作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国家一级文物)



伟大的艺术家总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与祖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王盛烈先生作为“关东画派”创建者和奠基人,坚持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创作理念,创造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他记录鞍山火热的炼钢场景,描绘悠悠长白天池水;绘黑土地的农耕,展乡娃的淳朴;记下造船码头、水库工地、村落仓舍、林海雪原,黑土地上的点点滴滴。1962年创作的中国画作品《海风》展现了飒爽英姿的人物形象和万众同心的壮志豪情,人物真实、质朴,生动而鲜活,在平凡质朴中展现了人物内在的精神风骨与气韵。



中国画《海风》王盛烈1962年作 中国美术馆藏



80年代后,王盛烈先生对祖国和人民寄予了无限的爱,这种爱浸透于对生活在关东黑土地上的普通劳动者深厚情感,并流露在作品中。中国画作品《耕者》刻画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厚朴之美;作品《家乡的孩子》《山泉》从平凡中彰显出真爱、大爱、至爱、博爱的精神品格。其山水画《梨花沟里人家》《秋光》《山又青青》《大地微微暖气吹》《春山绿 春草青》等作品展现了山村、乡路的恬淡与宁静;作品《看云识变幻 人间天上同》《烟云来复去 山色有无中》则呈现出了先生气纳自然,神逸超然的非凡气象与魂魄。这些作品充满着对生命的哲思,对真善美的坚定追求,和对自然与宇宙的珍爱与敬畏,赋予了现实主义创作新的艺术内涵和表达面向。



中国画《耕者》王盛烈 1984年作



作为新中国极具代表性的当代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王盛烈先生艺术创作源于他人生的积淀,为民的信念,求知的坦诚和求索的执着。他的画作看似平凡的生活,然而在这平凡中却流溢着朴实无华的真切心境,折射出艺术家的家国情怀和博大胸襟,令人敬仰。这情怀既来自先生早年蒙受民族灾难激发的强烈民族忧患意识,又来自他耕耘一生的威斯尼斯wns888入口所濡化的鲁艺精神。先生曾经说过:“鲁艺是什么传统呢?艺术与工农兵相结合,艺术为人民服务,即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尚的美好的精神食粮。我们的中国画就是在这个原则上、信念上成长起来的。”可以说,鲁艺传统和鲁艺精神滋养了王盛烈先生,先生也用自己的艺术生动诠释了鲁艺精神。



中国画《家乡的孩子》 王盛烈 1984年作  中国美术馆藏


王盛烈先生是卓越的艺术教育垂范者,他以坦荡的胸怀,对艺术的真知灼见,对民族解放和振兴的激情,培育和影响着一大批中青年画家。他德高艺劭、滋兰树蕙,桃李满天下,将大爱倾注在鲁美的教育事业上。他“有着坚定信念和强烈的时代责任心,视艺术为生命的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成就、他的快乐、他曾经的磨难、他最后的眷恋、他的‘耕者画室’,都与这个学校融为一体,他的名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韦尔申)



中国画《悠悠天池水》王盛烈  1992年作



1958年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创建伊始,中国画系也相伴而生。王盛烈先生作为中国画系创建者和奠基人,在原绘画系的墨彩画教学基础上制定了适合自身特色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与原则。确立了中西互鉴、兼融并蓄,面向生活与精研传统并进的教学理念,制定了苏式教学与中国传统教学互补的教学体系。在鲁艺的传统影响下继承和发展传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创造性教学。在王盛烈先生的引领下,规划和建立了教学实施方案,审视中西绘画的互补、互鉴,传统与生活、传统与创新等诸多学术问题,为中国画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教学基础。当时,赵梦朱、王心竟、季观之、钟质夫、晏少翔、孙恩同、王绪阳等诸先生群贤毕至,中国画系教学与学术气象蔚然壮观。


中国画《听得池荷几番声》王盛烈 1992年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当时艺术主张“艺术创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建设发展服务”。王盛烈先生提倡艺术要走进生活、反映生活,他紧随时代的风向标,将人物画作为重要的教学面向,将其设定为进行主题性创作的重要画科,山水画、花鸟画教学与创作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培养了众多具有浓厚综合艺术素养、扎实造型能力与传统技艺的优秀人才。





中国画《高原行者》王盛烈 1999年作



王盛烈先生文革后恢复系领导职务,对中国画系进行了大变革。强化写生教学,主张以素描教学为绘画基础,把白描和重彩并置在专业基础教学之中,使教学内涵更加宽厚。改革开放之后,王盛烈先生开始关注重识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挖掘中国传统绘画当代价值。从壁画入手,展开临摹教学,提倡开放性启悟式教学,传授义理与技艺表达和艺术创作规律。先生常说,“伏久者,飞必高”,修养人品为首,久伏耕耘,才是登高之径。先生创立的现代美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泽被深远,至今仍在影响中国的美术教育。

王盛烈先生在担任威斯尼斯wns888入口副院长和主持学院全面工作期间,围绕着鲁美学科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前瞻性的发展战略打造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段式教学改革。先生惜才爱才,助力和扶持青年人才在艺术创作方面取得佳绩。提高鲁美的学术交流水平,提升国内外广泛影响力,形成了以鲁美为引领的地域学术创作团队,推动了地域艺术创作的繁荣,在全国专业艺术院校中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美术事业迎来无限广阔、更加绚丽的发展前景。在中国美术多元发展的趋势下,王盛烈先生所代表的以真善美为精神旨归的现实主义必将生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我们珍视王盛烈先生贡献于鲁美的一份宝贵艺术遗产,以鲁艺精神为指引,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以艺术培根铸魂,滋养人心,进而辅翼德化、补益家国正道。以描绘时代风云、塑造时代典型、弘扬时代精神的美术创作凝聚家国意识,彰显人文情怀,担负文化使命,推动中国美术事业一步步迈向美术“高峰”。

王盛烈先生是伟大的当代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卓越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坎坷与非凡的人生造就了他非凡的艺术。他的精神,薪火相传;他的艺术与教育,如高山流水,积厚流光,必将感召鲁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