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成教授举办“对毕加索《亚维农少女》的质疑与价值颠覆”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0日 09:32


2018年6月14日晚,我院美术史论系主任宋玉成教授在综合楼三楼报告厅开展了“对毕加索《亚维农少女》的质疑与价值颠覆”的主题讲座。该学术讲座由美术史论系焦琳博士主持。此活动也是“鲁艺·韶华”系列活动之一。


宋玉成教授是我院培养的外国美术史专门人才,也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兴起的外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专家,中国社科基金后期评审委员会委员。外国美术史研究是我国美术史研究界的一大难题,但是宋玉成却迎难而上,以最基本的知识点作为研究对象,另辟蹊径,该变了中国的外国美术史编译的阶段,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外国美术史进入研究段,为我国外国美术史的基础性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先后出版专著6部,自编教材1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国家规划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万字。



本次讲座以毕加索《亚维农少女》一画的为着眼点,对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提出质疑。主要从作品创作背景与过程;作品形势因素分析;评论家们如何看待此作品;作品流传;究竟是谁把此作品说成是立体主义的开派作品?他依据什么;毕加索本人对待此作品的态度这六个方面层层递进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得出《亚维农少女》不属于立体派,立体派历史应该有所变动的颠覆性观点。

讲座首先概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艺术家们对原始艺术的关注。他们收藏众多原始艺术品,渴望从中得到启发去创新艺术表现方式,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毕加索。宋教授列举了多张图片佐证艺术家们利用原始艺术品进行模仿创作,并指出了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中具有运用原始艺术创作的痕迹。



接着宋教授又详细论述了毕加索创作此画的背景。毕加索想从原始的部落艺术中获得了灵感,通过亚维农的妓女来表达时人对性病恐惧。因此在第一稿中他描绘了医学院学生和被妓女包围的水手,并且毕加索本人将此画形容为他的“第一幅驱邪画”。而二稿中,他删除了男性角色,将三位少女改为面具形象,因此画面中恐怖效果得到了增强。


随后,宋教授列举了学术界对该画的价值评判,指出其中的矛盾之处,进而聚焦于《亚维农少女》是否属于立体派?他将画作与其所属的立体主义的“塞尚时期”做比较,否认其为塞尚的“几何体”处理手法,也不符合其它两个时期立体派的绘画特征,进而否定《亚维农少女》属于立体派,反而应归属于原始主义。接着又对画面中用面具表现恐怖感表示质疑,认为这一表现影响了画面的整体美感,应是一件失败的作品。



最后,宋教授追溯该画的评论历史。该画在完成后多年才面向世人展示,并遭遇了被迫改名,毕加索自身对该画的态度也是不闻不问。因此,我们能更加肯定的认为《亚维农少女》是毕加索借用原始艺术尝试新风格过程中的失败品。“立体派的开派作品”的评论是不懂绘画语言的理论家的误读。


本次讲座从知识生成的角度,对“权威”提出挑战,使《亚维农少女》从立体派中脱离出来,并使立体派的诞生改为1908年,而首件代表作品应该是勃拉克的《艾克塔斯克房子》。



通过本次讲座,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两点启发,一是严谨而扎实的学术态度;二是敢于质疑“权威”与“经典”的态度。宋玉成老师以身作则,将西方美术史研究定论进行批判,并得出全新的结论,使中国的外国美术史研究进入新的征程。